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埔里手工紙─製作─烘乾─成紙

埔里早期的手工紙張乾燥法是貼在木板上日曬,早年埔里鎮有種稻,也有生產米粉,因此在南烘溪畔,可看到竹篾上的米粉及木板上的白紙在溪畔羅列。 但是日曬法畢竟易受天候影響,較無效率,因此埔里的造紙廠開始改採鐵板烘紙,鐵板下方是柴火,但因木材來源日漸缺乏,改採燒煤油以蒸氣灌入烘紙台。 烘紙時要先將壓乾的紙胚平放在靠近鐵板的台子上,然後用蓮蓬頭澆水,讓紙胚鬆化,再一張一張用木棒撕開提放到鐵板上。 為加快烘乾的作業,埔里的抄紙師撈好紙漿後,便會在紙邊擺上一條細線,線的兩頭露在紙外,烘紙時先把木棒擺在紙邊,在小心翼翼的拉起細線,紙張便能夠輕易的附著在木棒上。 雖然許多機器取代了人工,但烘乾時還是要靠這條細線讓紙胚分離。

基本資訊

  • 免費進場
  • 是否開放
  • 資料來源
    《埔里鎮手抄紙業田野調查》60頁
  • 撰寫者
    廖肇祥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