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埔里手工紙─工具─煮皮鍋、拌漿機、紙漿槽

埔里造紙最早使用的煮皮鍋是大生鐵鍋,上頭有個個大蒸籠嚴格說是用蒸的,不是煮的。後來拿燒鹼來煮皮時,就改用大鐵桶,也有拿汽油桶割開改裝,但是到了皮料進口之後,煮皮鍋的形式固定了,但規格上有煮一捆的小桶和煮兩捆的大桶。盛期之後很少見了。煮皮鍋通常是埋在爐灶裡,長方形的鍋口只露出灶台10至15公分而已,以方便把皮料勾起為主,後來工人少了,便有人設計可拉起傾倒原料的活動鍋。 大廠的煮皮鍋很少有可煮三捆的特大型,因爲皮料放多了很難操作,皮料也不易煮透,所以寧可增加鍋數。 拌漿機的改造是埔里造紙業創新的關鍵。它分為「打漿」和「拌和」兩種,外觀上沒太大差別。只要差異在於滾筒上的齒輪結構不一樣,大廠拌漿機要日夜不停地輪流工作,皮料要打成漿,亞板、卡紙、紙碎也要泡過水後打成漿,然後加粉劑拌和成基本原料漿,才能放到儲備槽裡。 紙漿槽指的就是抄紙槽,從業人員習慣稱為「篩仔桶」,現在多為鏽鋼板做成,早期是用木板或水泥貼磁磚,操作時灌入清水、再依紙種配方傾入紙漿料、糊料。每個篩紙師傅都有自己一套妙法,在趕工盛期加快速度。

基本資訊

  • 免費進場
  • 是否開放
  • 資料來源
    《埔里鎮手抄紙業田野調查》42頁
  • 撰寫者
    廖肇祥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