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埔里手工紙─原料─纖維料

紙張之所以能成紙,在於透過人工,讓難以計數的纖維構連,埔里手工紙最初使用的樹皮取自楮樹,也就是俗稱的鹿仔樹,這種樹在台灣島上可以說到處都有,據說台灣曾經是盛產水鹿的島嶼,而楮樹的葉子與樹皮正是水鹿的最爱,因此被稱爲鹿仔樹。 鹿仔樹的生命力繁殖力很強,在取材上以三年三生至五年生者爲佳。皮層不會太嫩也不會過厚。採集時把枝條砍下,當場剝皮。然後一捆一下捆從山上帶回來在。製造打字紙的盛期,工匠們到了「軟枝鹿仔樹」來補充埔銀樹皮料,這種樹的枝幹木質少,容易垂落,但垂至地面之後又會從葉腋間長根,也就會再長一棵出來。所以工匠們又稱它爲「拖藤鹿仔樹」,其實它只是葉子長得和鹿仔樹有些像而已。 這種樹靠風力播種,生態上倒是比較接近「青籐」。採收時不易當場剝皮,必須蒸煮過才剝得完整,在皮料短缺期,工匠們不得不採收不足三年的鹿仔樹皮時,也是連枝砍下帶回蒸煮,然後再剝下皮層。這方法正是古老傳統的取皮手法。

基本資訊

  • 免費進場
  • 是否開放
  • 資料來源
    《埔里鎮手抄紙業田野調查》36頁
  • 撰寫者
    廖肇祥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