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她們的故事:張金玲─基層勞工的成長背景

本張照片是張金玲1966年在前鎮加工出口區留影。張金玲父母是1949年隨國民黨遷臺的軍眷,隔年,金玲出生,是張家的第一個孩子。雙親輾轉來到了高雄,但父親因戰亂而弄傷了腿,抵台後即退伍,日子過得辛苦,只能在新興區南華路租下一違章建築討生活。


早期的台灣社會,女性都擁有類似的處境,在資源有限的家庭裡成長,父母總是把最好的留給男孩,只有男孩可吃米飯、讀書,有好的鞋子,也是留給弟弟。國小畢業的金玲,成績名列前茅,只是在畢業前夕,母親告訴她「女孩不必繼續升學,念書沒有用,以後還不是要結婚嫁人,不如早點打工幫忙家裡。」於是國小畢業後,她開始打零工,補貼家用,但對於升學還是耿耿於懷,於是向父親求情,自己可以半工半讀,希望可以繼續念書。


金玲的父親一直是疼愛這個女兒的,父親總是告訴她「可惜妳是女兒身,不然一定有所作為」後來父親拜託老師向學校詢問減免學費的可能性,才幸運進初中就讀。1966年,金玲中學畢業,看到報紙上新設立的加工出口區在徵人,便騎腳踏車到加工出口區詢問警衛職缺。那時候加工出口區內的廠商不到十家,整個園區都還空蕩蕩的,後來金玲在一間毛衣編織廠上班,操作毛衣編織機,每天編織的圖紋都不一樣。那時候月薪不過350元一個月,她能力好,工廠也打算培訓幾個優秀員工當老師,她就是其中一位。不過那時候父親在軍中的同袍,轉介高雄市公共車船管理處的車掌職缺給金玲,離家稍近、薪資也較高,於是在加工出口區待未滿一年,就轉職了。

基本資訊

  • 取得對象
    張金玲
  • 取得方式
    獲贈
  • 管理者
    張金玲
  • 創作內容指涉地點
    前鎮加工出口區
  • 撰寫者
    社團法人高雄市女性權益促進會
  • 創作者
    不詳
  • 時間資訊
    拍攝時間
    1966
  • 媒體類型
    照片
  • 材質
    相紙
  • 時間分期
    1966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