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建於清乾隆42年(1777)的宰樞廟,主祀玄天上帝,但當地人稱宰樞廟為「上帝公厝」。因當地百姓習慣以神的名字做為廟的稱呼,且將男性神明稱為「公」、女性神明稱為「婆或媽」,加上居民認為「廟」是神明住的「厝(台語)」,故宰樞廟又被稱作「上帝公厝」。
三峽流傳一句俚語「是廟不是廟、不是廟是廟」,前者是指「宰樞廟」、後者為「祖師廟」。因宰樞廟被稱為「上帝公厝」,但本名是「宰樞廟」,所以是「是廟不是廟」;而祖師廟的本名是「長福巖」,卻被稱為「祖師廟」,所以是「不是廟是廟」。
可從宰樞廟看出大陸移民開墾時期的生活環境。居民蓋好自己的房子後,因對神明抱有敬仰之心,認為生活受神明保佑,所以幫神明建房子。但以前沒有建廟師父,所以就將廟蓋成自己家的樣式,故宰樞廟為「三合院」形式。
宰樞廟亦為李氏家族的家廟,但因跟社區居民連結性強,所以於民國103(2014)年9月26日由新北市文化局評定列為市定古蹟,此為三峽首座列為古蹟之廟宇。宰樞廟主委李楷瑞先生亦補充三峽地區家廟的3種形式,請參閱下圖。而宰樞廟為圖一示意圖。

圖一、以宰樞廟為例

圖二、以蘇萬公厝為例

圖三、以劉成記公厝為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