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治時期,土地公廟建立於三峽拱橋前的今文化路和民生街口,廟名為「公館福德祠」,為舊時公館尾(今秀川里、三峽里)、公館後(今鳶山里、永館里、龍埔里)共同祭拜。昭和8年(1933)因建三峽拱橋,土地公廟被拆除,改遷於今民生街151巷口安置。民國35年(1946)時,因道路拓寬而拆除。先借居福安宮,後再遷至於宰樞廟。直到民國102年(2013)10月,土地公託夢給今秀川里里長李楷瑞,請他建立土地公廟。直至當年12月,李楷瑞當選里長後便實現諾言,並與宰樞廟管理委員會的主委協調,將土地公廟建於宰樞廟與大樹間的空地。
整座廟宇以最初建築風貌呈現,全石頭打造,並立名為「秀川福正宮」。日治時期的原土地公廟是貼齊地面,但為了因應現在的祭拜方式,便把土地公廟架高,方便百姓以站立的姿勢祭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