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埔里協成宮─沿革

協成宮位於埔里鎮大坪頂社區,四面環山的埔里盆地,在清朝道光年間,漢人及平埔族群相繼進駐後就逐步開發,位於盆地西北隅的大坪頂則仍是洪荒一片,鳥類棲息、野獸出沒,直到光緒年間,才有台中內新庄居民移入開墾,距離盆地開發約晚80年。 最早開發大坪頂的居民不到十戶,為安心靈祈求平安,於是便在大楠樹下立石祭拜土地神祇。後來楠樹在一次颱風中傾倒,隔年,時任台灣糖業會社農場主任奧村先生及張姓居民等人,在原來供奉神祇處下方約80公尺另建廟,立寫有「福德正神之位」的石碑安奉,鄭姓居民又在石碑左側植下榕樹一棵。 西元1933年農曆9月19日廟宇落成,後定名為協成宮,不僅成為大坪頂居民的信仰中心,協成宮旁如大傘般寬廣的榕樹,也提供社區長者聚集閒聊及小孩嬉戲之處。

基本資訊

  • 所在地-地址
    南投縣埔里鎮南投縣埔里鎮西安路三段167巷25號
  • 免費進場
  • 所在地-緯度
    24.033348
  • 所在地-經度
    120.924999
  • 是否開放
  • 參考資料
    協成宮與老榕樹的淵源 山城埔里步道142頁
  • 撰寫者
    廖肇祥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