埔里鎮同聲里舊名為「茄苳腳」,得名於埔里茄苳樹王公,該樹周圍區域在日治時期為屬於居民許春成的農地,附近的杷城排洪道原先是一條野溪。因樹根系可吸取溪水氧氣,加上自行嫁接,讓此樹在埔里屹立多年。
許春成在樹旁設了一座土地祠,並供奉樹王公,自費鋪設一座竹管仔橋,後見來參拜者多,便將土地祠從半坪擴充成1坪大、竹管仔橋換成板仔橋。他與孫子許國慶曾目睹樹洞遭人縱火過。隨著時代變遷,原本在市郊位置的樹王公,周圍也蓋起了一排排的樓房。1980年代,許國慶邀請友人林木炎,向地方募集翻修土地祠,聘請何肇欽擔任設計監工,擴大為十坪大小,取名「興南宮」,通道也改為水泥橋。
1985年,興南宮管理委員會邀台灣大學農學士路統信估算茄苳樹王公樹齡。他測得樹高17公尺、直徑3.92公尺、周長12.3公尺,以鑽取樣本木條依年輪推算樹齡約為一千兩百多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