埔里地母廟神農殿主祀神農大帝,又稱五穀大帝。神農氏古帝王也,生於姜水,以姜為姓斲木為耒,揉木為耜,始製耒耜,教民務農,故號神農氏。以火德王,又稱炎帝,起於烈山,又稱烈山氏。在位時嘗百草以作方書,療疾病,立市廛,以通貨財。初都於陳,後遷魯之曲阜,立一百四十年而崩,葬於長沙,傳八世凡五百二十年。後人尊為五穀大帝,因其嘗百草,創醫藥,又稱為藥王,民間農村及醫藥界亦奉之。
神農大帝前則分祀「三恩主」,即關聖帝君、孚佑帝君、司命真君,所謂「恩主」,為鸞堂的特殊用語,是「救世主」的意思。因為主持鸞堂的人,相信所奉神明能夠拯救世人而稱為「恩主」。
清末以來台灣經濟發展,促使台灣從移民社會轉型為文治社會,部分士紳便創設鸞堂宣講儒道,於是扶鸞轉變成度災解劫,挽回世道、救災救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