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埔里的百香果園可以見到百香果「睡吊床」的景象,這農業技術主要目的是要讓落果不至於碰到地上擦傷影響賣相,也避免撞破果膜,果汁滲出增加酸度。 早期種植百香果的農民並未設置吊床,因擔心百香果成熟落果擦撞到地上,會形成表皮損傷,加速果實的腐爛,因此農民會選擇在百香果還沒熟透的時候採摘,這步驟雖然能降低生產成本,但因果實並非「在叢紅」,提前採摘的結果就是果實酸度較高,風味較不足。 百香果睡吊床雖然會增加百香果種植的人力成本,但因為果實的風味更佳,價格賣得更好,因此許多種植百香果的農民會強調自己的百香果是「睡吊床的」,期待能賣到更好的價格。 有的農民與農改場合作,利用夜間照燈、生物性堆肥及液肥技術,改良冬季設施栽培,成功調節產期,埔里的百香果幾乎一整年都有產量,透過季節調配,淡季時更能賣到好價錢。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