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殼種茭白筍為早期的品系主要生長在溪水附近的沙質土壤,品質不穩,易有黑點,生長期通常於十二月種植至隔年的四至五月收成,1982年時,農民陳敢當發現有一棵水筍提早在三月末老化,且高度只有一台尺多,在好奇心驅使下撥開外殼,發現筍子內沒有黑點,筍肉特別白嫩,將其帶回育種,發現收穫期約五月至十月上旬,且易於種植,這新品種在陳敢當的分享下,迅速在埔里農友間推廣,埔里目前茭白筍主要種植的物種便稱為「敢當種」。 其他茭白筍的品種另有「白殼種」,目前台灣栽培很少,葉鞘邊緣呈現淡綠色,株型較青殼高,每年九月至時月收穫。「赤殼種」特徵為筍鞘邊緣帶有紅色斑點,株型特別高大,品質極佳,單支筍較重,以三芝鄉栽培最多,屬於晚生種,約在秋天九至十一月採收。 敢當種後來在各試驗改良場所選育下,另有重新命名的新品種,如台中一號、台中三號,赤殼種改良後則有桃園一號號與二號。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