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3月30日羅德水老師於苦勞論壇「評論升學壓力與階級再製」,指出自從李遠哲院長為「教改未減輕學生升學壓力」道歉以來,各界要求檢討十年教改的呼聲不斷,我們以為,撇開「道歉」的權責問題不談,有關學生壓力是否減輕,確實是檢視所謂教改成效的適當切入點。
無可諱言,在升學主義的桎梏下,為衝高「升學率」,不僅使國中生與高中生的課業壓力沈重,考試領導教學更成為許多學校普遍存在的現象。為了從根本抒解學生的升學壓力,1994年(民國83年)的410教改大遊行,即以「廣設高中、大學」作為主要訴求。依據教育部統計資料顯示,台灣的高級中學校數、高中在學人數、大專校院總數、專科以上畢業學生數,十年來也大幅增加,連稱為「窄門」的大學錄取率也增加了1倍,成為最顯著的「教改成果」。
實際上,教育部另一個統計資料道出了殘酷的事實,截至今年3月份,全國短期補習班家數足足增加了5.5倍,充分說明學生壓力並未隨著逐年增加的升學率遞減。
然而,十年教改雖然一方面滿足了多數人都可念大學的渴望,可一方面更無聲無息地強化了既有的社會階級結構。在階級兩極化如此嚴峻的情勢下,十年來,學雜費指數的變動更毫不留情地,成長幅度遠高於同時期的消費者物價指數變動趨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