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20160920全國教師工會19_p15 從升學路徑思考大學公共責任

105學年度大學指定科目考試於2016年8月8日放榜,首度出現登記分發人數少於招生名額的情況,錄取率超過97%,打破大學考試分發以來紀錄。參加指考分發的66校大學中,有23校出現缺額,部分私校缺額超過5成,甚至連某些國立大學也有缺額,引起各界關注。生源減少、大學數量增加使得大學錄取率持續提高,排名後段的大學面臨日趨沈重的退場壓力,是臺灣高教未來必須面對的棘手課題。十二年國教想要落實國中教學正常化及大學多元入學方案,希望高中擺脫考試領導教學、均衡區域發展,也希望大學善盡其社會責任。繁星計畫創始學校清華大學,今年個人申請和繁星推薦的名額合計高達7成,僅有3成左右透過考試分發,是打破考試取才,反省大學公共責任的先行者,但當年推動繁星計畫時曾遭受校內質。聯考制度表面上公平,卻以犧牲學校正常教學、漠視孩子多元發展為代價,在少子化嚴重衝擊大學與高中供需機制的現在,擺脫考試選才的窠臼,讓弱勢者有更多進入頂尖大學的途徑,成為頂尖大學的新挑戰。

基本資訊

  • 撰寫者
    林清松
  • 創作者
    社團法人中華民國全國教師會
  • 時間資訊
    發表日期
    2016/9/20
  • 媒體類型
    報紙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