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玉源太郎曾任台灣第四任總督(1898-1906)長達8年,任內雖長年不在台灣,如領兵參加日俄戰爭等,但在其民政長官後藤新平(1857~1929)主持下,奠定許多台灣基礎建設,如戶口、土地、舊慣等調查,以及衛生、自來水和下水道系統、鐵路縱貫線、基隆與高雄港等築港擴建工程、主導阿里山森林鐵路、製糖產業現代化等,促成士紳於各處公園或火車站前,紛紛建立紀念兒玉源太郎的塑像。
南臺灣方面,由當時高雄首富陳中和為發起人之一,共同出資向義大利訂製兒玉源太郎大理石塑像與基座,製作完成後因尋覓適合地點延宕多年,大正14年(1925)決議,豎立於壽山今法興禪寺前。戰後,因道路拓寬原要就地拆除,在當時海青校長安世琪的爭取下,留存其基座,經拆解由兩輛軍車載運至海青校園內重組,就此展開它的新生命,海青早期學生多稱其為「精神堡壘」,出現在不少人青春照片的回憶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