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金門舊影-救濟物資發放現場(43):於歐陽鐘遠洋樓廣場發放物資中

拍攝時間:應是1959年6月上旬。(根據正氣中華報(金門日報前身)報導,薛培德牧師1959年6月8日至6月10日在大陸救災總會專門委員沈宗範陪同下至金門瞭解救濟需要、視察古甯頭災區,以及進行發放救濟麵粉等工作事項。)


此張照片拍攝於金門,圖片中的二層樓建築是位於歐厝聚落的歐陽鐘遠洋樓,洋樓東北依陽山,建於民國五年,完工於民國七年,為民國後金門第一棟洋樓。台灣基督教救濟會與天主教福利會拜訪金門,並發放救濟物資給予民眾,該批麵粉是依據美國《四八零公法(農業貿易發展和援助法令The Agricultural Trade Development and Assistance Act)》來到居民的手中。 金門緊鄰中國大陸,文獻記載島上最早於晉代便有人居住,島上土壤貧瘠不利農耕,五代及元明清時發展製鹽,島上鹽埕林立,除製鹽外幾乎無其他可謀生之事,故許多年輕人便前往中國或南洋做工、經商,其中不乏貿易致富者回饋鄉里,興建洋樓以光宗耀祖,久而久之便使金門成為僑鄉。歐陽鍾唐找福建的工匠來興建洋樓,騎樓式洋樓是五腳基建築形式,源自於英屬海峽殖民地城市的「連棟街屋」建築 ,當時英國殖民當局規定:一樓店屋需留設有附頂蓋之五英呎(five-foot )步行通道,供行人遮陽蔽雨,之後此慣例便被帶回僑鄉,而「英呎」的馬來語「KhaGi」則被福建人拼音轉譯成「腳基」一詞。直至今日,老一輩的金門人仍以「五腳基」來稱呼騎樓,臺灣地區則稱為亭仔腳。今日拜訪金門仍可見到此洋樓,不過畫面中的樹木已不復見。


本批照片由時任台灣基督教救濟會第五任主任的薛培德牧師拍攝。薛培德(Barry L. Schuttler)是一名美國籍長老教會牧師,任職救濟會主任的任期為1959年3月至1960年11月,在臺期間負責統籌藉由基督新教的管道進入臺灣的美援物資,在他的相片中常可見救濟物資發放時的景況。此外,薛培德牧師在工作之餘(或是在前往物資發放地點的途中),也會使用相機拍攝當時臺灣的風土民情,留下了1959年至1960年間的臺灣影像紀實。


基本資訊

  • 撰寫者
    新世語文化有限公司-王品超
  • 貢獻者
    檔案管理者
    城邦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 創作者
    薛培德(Barry L. Schuttler)
  • 時間資訊
    拍攝時間
    民國/戰後時期
  • 資料使用語言
    zh-TW
  • 媒體類型
    照片
  • 時間分期
    戰後時期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