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金門舊影-救濟物資發放現場(26):小腳與救濟品

拍攝時間:應是1959年6月上旬。(根據正氣中華報(金門日報前身)報導,薛培德牧師1959年6月8日至6月10日在大陸救災總會專門委員沈宗範陪同下至金門瞭解救濟需要、視察古甯頭災區,以及進行發放救濟麵粉等工作事項。)

此張照片拍攝於金門。照片中坐在救濟物資袋上的婦女裹著小腳(「綁小腳」,俗稱「縛跤」),透露了民國時期以前的纏足文化。民國時期以前,中國婦女大多仍保留纏足的習慣,然而金門的生活環境艱苦,婦女們因農事勞作而少纏足,後浦南門一帶自惠安遷來的居民甚至因從事海蚵養殖而多打赤腳。民國以後,國民政府於1912年始下令各省勸禁纏足,隨後幾年,國民政府頒布諸多法令,女性纏足習慣遂漸消失。1960年代仍纏足的婦女多半較為年長,應為最後幾代保留纏足習俗的台灣女性。

婦女腳邊的救濟物資袋上,掛有一LOGO的牌子,上頭右側為「中美合作」握手盾形標誌,左側有可能是美國基督教國際救濟會(Church World Service)的標誌。

本批照片由時任台灣基督教救濟會第五任主任的薛培德牧師拍攝。薛培德(Barry L. Schuttler)是一名美國籍長老教會牧師,任職救濟會主任的任期為1959年3月至1960年11月,在臺期間負責統籌藉由基督新教的管道進入臺灣的美援物資,在他的相片中常可見救濟物資發放時的景況。此外,薛培德牧師在工作之餘(或是在前往物資發放地點的途中),也會使用相機拍攝當時臺灣的風土民情,留下了1959年至1960年間的臺灣影像紀實。

基本資訊

  • 撰寫者
    新世語文化有限公司-王品超
  • 貢獻者
    檔案管理者
    城邦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 創作者
    薛培德(Barry L. Schuttler)
  • 時間資訊
    拍攝時間
    民國/戰後時期
  • 資料使用語言
    zh-TW
  • 媒體類型
    照片
  • 時間分期
    戰後時期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