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快樂的原住民礦工

這照片由朱健炫攝影家拍攝於民國74年海山煤礦,照片主角為來自花東的原住民,場景位於海山煤礦坑口處。主角擔任隨車員的職務,即跟隨礦車忙裡忙外。隨車員有許多日常工作,例如轉轍器調整時,需要隨時注意礦車行徑路況,注意煤屑有無掉落、枕木有沒有狀況、插梢有無插好。隨車員工作並無挖礦工或掘進工那樣辛苦,對於拍攝者也較不會發脾氣。有別於坑內的礦工危險性高且地獄般的工作環境,隨車員一天工資大約四十五元。基本上,原住民和漢人的薪資並無差異,都有基本薪資制度保障,差異在於不同礦區會有不同的給薪標準。例如海山礦場是包工制度也有工頭管理,臺陽的礦場本身就沒有工頭,是由礦場指派人員去指揮,而且計算的方式也不一樣。另外顏家是以礦車深度計算,海山礦場是以車輛數計算。朱健炫回憶礦場人物攝影最難掌握的就是被攝者的表情和神情、肢體動作,他需要透過鏡頭來反映被攝主角心理狀態與情感,因此掌握神情與肢體動作相當重要。照片中被攝者神情呈現出自然輕鬆的感覺,採用淺景深,對焦於礦工臉部表情,礦工微露出上排牙齒,望向左側方向,讓觀者感受到礦工對於工作中時的愉悅感。

基本資訊

  • 管理者
    朱健炫
  • 撰寫者
    王新衡
  • 創作者
    朱健炫
  • 時間資訊
    創作時間
    民國/戰後時期
  • 資料使用語言
    中文
  • 媒體類型
    照片
  • 存放位置
    台北市北投區明德路8號11樓之2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