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由台北滌煩茶療主人王介宏老師主講閩南工夫茶-傳統與創新,講述閩南工夫茶的發展歷史及台灣工夫茶的演進,是2019(民國108)/8/14於鹿谷鄉農會農民活動中心二樓舉辦,以工夫茶為主而延伸至展演的講座。
台北滌煩茶療主人王介宏老師主講外,另帶領四位入門弟子示範展演工夫茶的沖泡方式,為時四鐘頭的講座,現場吸引七十來位學員;講座分為二個階段上半場由王介宏老師講述閩南工夫茶的發展歷史及台灣工夫茶的演進,下場由四位王介宏老師的四位入門子弟展演工夫泡,由滌煩茶寮王老師所傳承的工夫茶十法:備器備席、候湯候火、潔器溫杯、納茶結膽、潤茶提香、高沖有度、蓋定刮沫、淋罐恆溫、斟點云淨、禮敬品飲,作一完整詮釋。王介宏老師將閩南地區工夫茶(包含潮州、香港、南洋、台灣)整合並發展出台灣獨有的工夫泡法,更實踐推廣。
在器物上的準備:工夫茶-茗必武夷、壺必孟臣、杯必若深,不足以待客。沖泡一壺工夫茶必須準備二十三件茶器,分別為:孟臣壺、若琛杯、玉書煨、白泥壺、炭籠、羽扇、炭筷、壺墊、杯墊、茶入、茶則、置身杯、水注、龍缸、建水、杯托、茶巾、杯夾、瓜絡、茶棚、都籃、茶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