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攝時間:1959年至1960年期間。
1960年代,臺中縣和平區─梨山。幾名伐木工人正試圖移動切割過的樹幹。在中橫公路開通以後,梨山成為公路沿線規模龐大的人口聚集地,政府在此地安置榮民從事農業耕種、土地開墾。梨山上原先長有樹木,在開墾最一開始便是先行將這些樹木砍伐,砍下的樹木另可作為建材,建造房舍、家具。在梨山上開墾的榮民可概分成兩種,一種是在政府經營的公有農場工作的榮民,此類榮民原先多為部隊裡的士兵、士官,政府採用集體管理,將榮民分到數個「農莊」,各農莊再選出莊主,由莊主傳達並執行上級下達的指令,這類農莊以中國歷史著朝代以及四維八德命名,如:唐莊、周莊、忠莊、孝莊等;另一種是由政府授予榮民土地,由榮民獨自開墾,此類榮民原先是部隊中的軍官,政府給予他們各兩甲地,但獲得土地後便不能再領取公家錢,這類的村莊如:松柏村。梨山在中橫公路開通以前,居民多為原住民,此地的部落是原住民從南投遷往宜蘭的中繼點。(Barry L. Schuttler/攝)
本批照片由時任台灣基督教救濟會第五任主任的薛培德牧師拍攝。薛培德(Barry L. Schuttler)是一名美國籍長老教會牧師,任職救濟會主任的任期為1959年3月至1960年11月,在臺期間負責統籌藉由基督新教的管道進入臺灣的美援物資,在他的相片中常可見救濟物資發放時的景況。此外,薛培德牧師在工作之餘(或是在前往物資發放地點的途中),也會使用相機拍攝當時臺灣的風土民情,留下了1959年至1960年間的臺灣影像紀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