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攝時間:1959年至1960年期間。
1960年代,中橫公路沿線。遠處山頭可見幾片被開墾的農田。中部山區的人口組成原先以原住民為主,在中橫公路開通以後,陸續有平地人上山開墾農田,山區人口組成產生變化,目前人口由原住民、客家人、閩南人以及榮民軍眷組成。中部山區早年因盛產溫帶水果如:水梨、蘋果而具盛名。在中橫公路開通、平地人尚未上山開墾前,中部山區有數個原住民族部落,在臺中市和平區的梨山聚落原為早年原住民從南投縣轉往蘭陽平原的中繼點,住民稱之為「Slamaw」,意指「被砍除」。在日治時期日本政府採取「以蕃治蕃」的策略對付此處的住民,並因此引發「薩拉毛事件」。
國民政府來臺後開通中橫公路,並將一些榮民安置在中橫公路沿線,梨山便是其中之一。梨山鄰近的福壽山農場便是政府管轄下的公營事業,早年由退伍的士兵、士官集體開闢農田,以集體管理的方式分成數個農莊,農莊以中國舊朝代及四維八德等命名,如漢莊、周莊、忠莊、孝莊等。除政府公營農場外,亦有由榮民自行開闢的農地,如:松柏村便是由退伍軍官各戶自行開墾。 梨山生產的水果曾擁有生產優勢,但在臺灣開放外國水果入臺後優勢不再,居民僅能改栽種蔬菜。但近年來因環保意識抬頭,高山蔬果受部分民間人士撻伐,政府亦訂定相關規範限制農業活動,當地產業受一定限制。(Barry L. Schuttler/攝)
本批照片由時任台灣基督教救濟會第五任主任的薛培德牧師拍攝。薛培德(Barry L. Schuttler)是一名美國籍長老教會牧師,任職救濟會主任的任期為1959年3月至1960年11月,在臺期間負責統籌藉由基督新教的管道進入臺灣的美援物資,在他的相片中常可見救濟物資發放時的景況。此外,薛培德牧師在工作之餘(或是在前往物資發放地點的途中),也會使用相機拍攝當時臺灣的風土民情,留下了1959年至1960年間的臺灣影像紀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