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攝時間:1959年至1960年期間。
1960年代,中橫公路沿線。兩名伐木班的工人,他們使用一種名為「株櫓」的工具來改變木頭的重心,令木頭得以移動。台灣林業自日治時期開始發展,林場多設在中低海拔,在臺灣光復,中華民國政府接管日本政府留下的產業,持續地發展林業,並進一步引進外國設備,加速木材處理速度。林業在爭取外匯的同時也養活了許多的家庭,林業除了伐木工以外,另需要搬運工人、切材工人等,需要大量的人力,緊鄰林場的山城孕育而生。除林業本身的發展以外,亦使下游的木業發展蓬勃,木業泛指將木材加工的產業,如家具業、木匠工人等。林業、木業一系列的產業鏈曾是臺灣賺取外匯的主力,但隨著環境意識的高漲、認知,保山育林的思維及政策已普遍存在,林業、木業在臺灣仍然續行,不過規模已經變得相當小。(Barry L. Schuttler/攝)
本批照片由時任台灣基督教救濟會第五任主任的薛培德牧師拍攝。薛培德(Barry L. Schuttler)是一名美國籍長老教會牧師,任職救濟會主任的任期為1959年3月至1960年11月,在臺期間負責統籌藉由基督新教的管道進入臺灣的美援物資,在他的相片中常可見救濟物資發放時的景況。此外,薛培德牧師在工作之餘(或是在前往物資發放地點的途中),也會使用相機拍攝當時臺灣的風土民情,留下了1959年至1960年間的臺灣影像紀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