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攝時間:1959年至1960年期間。
1960年代,中橫公路沿線。中橫公路沿線風景。從1954年起,陸續有人員進入中部山區踏查公路的預定路線,較著名的人士有蔣經國及外籍工程師狄寶賽(Valery Sergei de Beausset),狄寶賽當時於懷特工程顧問公司擔任企劃經理(1950年至1957年),懷特公司受美國經濟合作總署中國分署及行政院美援運用委員會聘僱,作為美援運用及執行的工程顧問。中橫公路於1956年7月7日開工,並於1960年5月9日通車,整體工時約3年10個月。追溯中部山區交通發展,起初的道路是原住民在狩獵、遷徙中留下的簡易道路,後來日本政府為攻打太魯閣族(1914年的太魯閣戰爭)而興建軍用道路,如:豁然亭步道,後為強化對山區的控制,於1915年至1926年間興建理蕃道路,如:內太魯閣道路(1915年建,從太魯閣峽谷口至塔比多,1916年延伸至卡拉寶社),在1927年至1937年間日本政府為開發太魯閣峽谷做為觀光遊憩區,將原先的便道修建成可供車輛進出的車道,並完成了從花蓮港經太魯閣、合歡山至臺中市霧社的合歡越道路,1938年至1945年間為開發礦產及水力能源,建設發電道路(仙寰橋至溪畔,約5公里長的車道)及產金道路(溪畔至塔比多,車道總長約12公里)。而後國民政府在舊有的基礎下持續開鑿、拓寬,終於完成中橫公路。(Barry L. Schuttler/攝)
本批照片由時任台灣基督教救濟會第五任主任的薛培德牧師拍攝。薛培德(Barry L. Schuttler)是一名美國籍長老教會牧師,任職救濟會主任的任期為1959年3月至1960年11月,在臺期間負責統籌藉由基督新教的管道進入臺灣的美援物資,在他的相片中常可見救濟物資發放時的景況。此外,薛培德牧師在工作之餘(或是在前往物資發放地點的途中),也會使用相機拍攝當時臺灣的風土民情,留下了1959年至1960年間的臺灣影像紀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