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攝時間:1959年至1960年期間。
1960年代,中橫公路沿線。圖為中部山區風景照,攝影者是當時在臺灣從事救濟活動的薛培德牧師,薛牧師於1959年3月至1960年11月擔任台灣基督教救濟會一職,恰逢中橫公路開通的時間。臺灣山水風景在中橫公路開通前便已吸引不少人前往東部山區遊覽,在中橫公路開通後更是吸引遊客深入中部山區。 追溯中部及東部山區觀光產業,自1927年起,日本政府便著手開發東部山區作為觀光遊憩地,並受選為臺灣八大景之一在臨海道路開通(前身為清朝開闢的蘇花古道,日政府於1923年重新開鑿古道,當時稱為東海徒步道,僅供行人往來,1925年至1932年,共花費7年時間將道路拓寬,並鋪上混凝土以供車輛往來,並改稱為臨海道路),遊客可從海路及陸路往來北部及東部;1932年民間人士成立東臺灣勝地宣傳協會,同年日政府派遣國立公園委員來臺考察國立公園之後補地;在1932至1935年間則陸續開闢中部山區的道路,後完成可由花蓮經太魯閣、合歡山通往臺中霧社的道路,此道路稱為合歡越道路。1938年時,次高‧太魯閣被選為國立公園(範圍約是今日的雪霸公園及太魯閣公園,次高指的是次高山,亦即雪山),隨二戰結束後國立公園被廢止,直至1986年(太魯閣國家公園成立)、1992年(雪霸國家公園成立)兩區才又規劃成國家公園。(Barry L. Schuttler/攝)
本批照片由時任台灣基督教救濟會第五任主任的薛培德牧師拍攝。薛培德(Barry L. Schuttler)是一名美國籍長老教會牧師,任職救濟會主任的任期為1959年3月至1960年11月,在臺期間負責統籌藉由基督新教的管道進入臺灣的美援物資,在他的相片中常可見救濟物資發放時的景況。此外,薛培德牧師在工作之餘(或是在前往物資發放地點的途中),也會使用相機拍攝當時臺灣的風土民情,留下了1959年至1960年間的臺灣影像紀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