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攝時間:1959年至1960年期間。
1960年代,中橫公路沿線。中橫公路沿線山景。中橫公路於1956年7月7日開工,並於1960年5月9日全線通車,通車後便可迅速地來往臺灣東西兩側。早在二、三百年前,原住民的足跡早已往來於中央山脈兩側,當時的道路主要是部落與部落間的聯繫通道,以及獵人們狩獵行經的獵徑。在日本政府來台後,階段性的進入山區,並將原住民遷移至平地,在1895年至1914年間陸續建設軍用道路,讓軍隊得以進入山區攻打原住民部落;在1915年至1926年間將步道擴寬、延伸,並在道路上建造軍警駐在所,進一步強化對山區的控制;在1927至1937年間,因太魯閣山區受選為臺灣八大風景之一,開始興建可進入山區的觀光道路,並於1937年選為國立公園預定地;1938年至1945年間,則為因應太平洋戰役的爆發而建設產金道路及發電道路。自1895到1945年間,日本為控制及開發山區資源所建設的山道有數條,其中合歡越嶺道路(亦稱內太魯閣道路)部分路線被開闢成中橫公路的一部分。(Barry L. Schuttler/攝)
本批照片由時任台灣基督教救濟會第五任主任的薛培德牧師拍攝。薛培德(Barry L. Schuttler)是一名美國籍長老教會牧師,任職救濟會主任的任期為1959年3月至1960年11月,在臺期間負責統籌藉由基督新教的管道進入臺灣的美援物資,在他的相片中常可見救濟物資發放時的景況。此外,薛培德牧師在工作之餘(或是在前往物資發放地點的途中),也會使用相機拍攝當時臺灣的風土民情,留下了1959年至1960年間的臺灣影像紀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