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攝時間:1959年至1960年期間。
1960年代,中橫公路沿線。在1960年5月9日中橫公路開通以後,遊客可以更加方便地進入山區,遊覽山光風景。最早一批在中部高山活動的是原住民族,約在二、三百年前他們已在中央山脈的兩側往來,從南投霧社一帶遷徙至中央山脈東側,今日的梨山一帶便曾是原住民遷移的中繼點,當時在山區的道路多是原住民部落間聯絡的道路以及獵人外出狩獵時行走的獵徑。晚清沈葆楨來臺期間曾試圖聯繫東西兩側,並為此開闢了三條道路,中段從南投竹山到花蓮玉里(今八通關古道)橫越了中央山脈。日本政府在臺時期則為了將控制力深入山區,從早期(1896~1914年)開闢軍用道路攻打原住民部落,到後來建設理蕃道路(1914~1926年),在控制力大致穩固後則為了開發山區資源(如:觀光、礦產、發電等),陸續興建了攬勝道路(1927~1937年)、產金與發電道路(1938~1945年)。戰後國民政府來臺,根據先前的道路基礎進一步開鑿中橫公路及其他產業、觀光道路,山區交通網絡逐漸形塑成今日所見的樣貌(Barry L. Schuttler/攝)
本批照片由時任台灣基督教救濟會第五任主任的薛培德牧師拍攝。薛培德(Barry L. Schuttler)是一名美國籍長老教會牧師,任職救濟會主任的任期為1959年3月至1960年11月,在臺期間負責統籌藉由基督新教的管道進入臺灣的美援物資,在他的相片中常可見救濟物資發放時的景況。此外,薛培德牧師在工作之餘(或是在前往物資發放地點的途中),也會使用相機拍攝當時臺灣的風土民情,留下了1959年至1960年間的臺灣影像紀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