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攝時間:1959年至1960年期間。
1960年代,中橫公路沿線。中橫公路於1960年5月9日開通,此工程不僅連結了東西兩側的交通道路,整個工程亦有安排榮民就業的功用。1954年中美簽訂《中美共同防禦協定》,美國提供軍事、經濟及物資援助,做為軍事援助的一環,美國政府派遣美軍顧問團來臺,顧問團有著幫助政府整建國軍的任務,當時國軍官兵人數眾多,軍餉造成政府一定程度的財政壓力,且顧問團亦注意到國軍的官與兵之比例失調,因此為改善政府財政,過剩官兵的退除役勢在必行。當時任職於美國懷特公司的外籍工程師狄寶賽(Valery Sergei de Beausset)規劃中橫公路的計畫,中橫公路的工程聘用了大量的榮民以解決榮民退除役後的就業問題,整個工程中聘用的一萬多名人力便有半數以上是榮民,因為主要人力多以榮民為主,故當時工程的主導機關是中華民國國軍退除役官兵輔導會(簡稱退輔會,時任委員長是蔣經國)。中橫公路工程耗費約新臺幣四億三千萬(當時幣值),其中美援占近三億九千萬元。(Barry L. Schuttler/攝)
資料參考自:深化臺灣和新聞線典藏數位化計畫─狄寶賽文庫 http://www.lib.ntu.edu.tw/doc/CG/resources/project/drapexbi01/page_db_03.html;太魯閣國家公園https://www.taroko.gov.tw/
本批照片由時任台灣基督教救濟會第五任主任的薛培德牧師拍攝。薛培德(Barry L. Schuttler)是一名美國籍長老教會牧師,任職救濟會主任的任期為1959年3月至1960年11月,在臺期間負責統籌藉由基督新教的管道進入臺灣的美援物資,在他的相片中常可見救濟物資發放時的景況。此外,薛培德牧師在工作之餘(或是在前往物資發放地點的途中),也會使用相機拍攝當時臺灣的風土民情,留下了1959年至1960年間的臺灣影像紀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