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張照片拍攝於1960年代,記錄的是苗栗縣南庄鄉東河口番婆石的農民,正將收割後的稻桿堆成「稈棚」,這是當時農村經常看得見的畫面,現今幾乎都已消失。
客家話中的「稈棚」就是稻草堆。稻草稈是稻米收割後的副產品,除了便宜,還保暖、保溼、取用方便,是早期臺灣農家建築房屋與製造用品的重要材料。除了用於草鞋、草蓆、草繩、屋頂、田壟周圍,還可以用於綑紮農產品、保護農作植株與幼苗、家庭生火煮食燃料、栽培洋菇、草菇以及冬天充當牛飼料等等。通常稻子收割後,稻稈在陽光下曝曬3到5天,就可綑綁起來堆成稈棚。一座座金黃的稻草堆也是農家收穫的表徵,今年誰家收成如何,從稈棚的數量與大小就能加以推斷,往往成為鄰里親友間的閒談話題。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