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張照片拍攝於1970年代,紀錄的是公館福基地區婦女編製草鞋的情形。早期民眾最經濟實惠的鞋子,就是利用稻草稈編製成的草鞋,不管上山下田,有一雙草鞋就能免去打赤腳的不便並能保護腳部。
早年苗栗縣公館鄉福基村因灌溉水源缺乏,許多居民會到鄰近山區當挑夫維持家計;為了避免挑夫挑重擔時路滑受傷,福基村婦女於是利用閒暇時間,以田間稻桿編織草鞋供先生或兒子穿,多出來的就挑往大湖及苗栗市區販售,以貼補家用,因此福基村曾一度被稱為「草鞋庄」。當地高齡老婦人回憶,自己於民國39(1950)年開始手編草鞋,當時做100雙可以賣新台幣20元,換算一雙草鞋的工資僅2角錢,當時一枝冰棒約5分錢,以現代幣值計算,一雙草鞋的工資約為30元。隨著現代膠鞋普及,草鞋市場迅速消失,但近年為因應觀光發展以及凝聚社區,當地福基社區發展協會也積極推廣草鞋編織文化活動。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