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澎湖上元乞龜

上元節之起源,一說為漢代宮廷正月十五夜時京城解除宵禁,通宵達旦地祭祀「太一」所形成張燈結綵之古俗;一說為受佛教法事慶典之影響;一說為道教三官大帝之信仰,正月十五為「上元」,即天官大帝的聖誕日,也是澎湖人對元宵節的通稱。 但如今澎湖人已對無前例為三官大帝的天官舉行聖誕相關賀壽和敬拜儀式,倒是長期延續先民流傳下來的乞龜活動,往往帶動人潮,各村里宮廟則是燈火通明,除了有熱鬧的乞龜、擲筊杯爭取鎮殿龜的緊張圍觀氣氛,也有攜龜前來參拜和欣賞求乞龜品的鏡頭,猜燈謎、過平安橋、趨轎、乩童神轎查夜等等,讓澎湖各地的「上元暝」既熱鬧又充滿在地文化色彩。 清乾隆時《澎湖紀略》所述,「元宵各家先於十三夜起,門首掛燈,廳中張燈結綵;至十五日夜,各家俱備牲禮碗菜,供奉三界。」《澎湖廳志》卷九風俗篇「神前祈杯,求得花一枝(或麵龜一個),回家供奉。如果添丁,則明年元宵時,倍數酬謝」文獻中「麵龜」出現,得知最早可能出現在清光緒年間左右。早期澎湖生存環境狀況不佳,面對充滿不可知的未來希望能藉由「乞龜」,能夠「平安」、能夠「居財」、能夠「乞居」而「安家,能夠順「心願」,「飼大豬」,「大賺錢」。 「元宵乞龜」所乞之物隨時代演進出現更多元的物品,但其「乞龜」文化重要核心還是在於所乞的「龜」。早年原所乞之物如何因時代演變成為「龜」說法眾多,各有不同的註解。唯可瞭解的是其「龜」的材質,從早年的「麵龜」到「肪片龜」直至現在的「米龜」進而「黃金龜」,可想的到的材質都有可能會出現。又,「乞龜」活動普及下,各宮廟的「龜」也走向競大的趨勢,使得「龜」一年大於一年。 澎湖「元宵乞龜」活動會讓澎湖人為之瘋狂有很多原因。一是各廟的「鎮殿龜」具有特色,而它的競乞過程也會吸引眾人前往參與觀看,乞龜者乞求的龜體分量與明年要還的大小重量都是受矚目的焦點之一。一是乞求物品不在侷限於各類龜品,各宮廟會為了增加熱鬧氣氛,會有更多元的供乞物品,早期出現的有柑橘、罐頭、菸酒、麵線、發糕、蛋糕、肪片魚…等,近年更出現,如:海鮮、家電、汽車…等,亦是吸引民眾如此熱衷原因之一。

基本資訊

  • 現況地址
    項次
    縣市
    鄉鎮市區
    地址
    1
    澎湖縣
    馬公市
    2
    澎湖縣
    西嶼鄉
    3
    澎湖縣
    望安鄉
    4
    澎湖縣
    七美鄉
    5
    澎湖縣
    白沙鄉
    6
    澎湖縣
    湖西鄉
  • 公告
    類別
    公告文號
    公告日期
    備註
    指定/登錄
    府授文資字第1143710103號
    2025-06-10 14:26:37.504
  • 級別名稱
    民俗
  • 種類
    種類代碼
    F5


    種類名稱
    儀式、祭典、節慶


  • 儀式過程及重要特徵
    一、乞龜:乞求者在廟中供桌前,向神明祈求供桌上陳列的某一龜品,說明明年願歸還的增重後的重量,或奉還的重量可不事先敘明,以「加心願」方式,手擲筊獲得聖杯(一陰一陽),則代表神明應允。這時將乞求的龜轉向頭朝外,同時背上插香,則表此龜已被乞走。之後捧回家供於神案前燒香拜拜,這時龜的頭須朝向內,代表將好運勢帶入家裡。早年的乞回的龜必須擺上三天才能全家分食,不過近年則拜完即全家同享。近年也延伸乞求者在乞得物品後直接買斷或廟方會以擲筊一次多少代價來求乞,則隔年不用償還的方式來進行。 二、猜燈謎:「燈猜」是澎湖人在上元暝的重要節目之一,由於燈謎出謎題需要相當的國學素養,過去常是文人揮灑的空間,近年則由愛好者成立如燈謎會等協會團體組織,直接或間接參與。 三、過平安橋:傳統上,平安橋是法師長帶領小法們操演造橋過限的儀式,一般都是廟中主神聖誕、小法培養完成,或者特殊慶典節日,才造橋來讓信眾過橋庇佑平安。以上元的平安橋都以實體搭建拱橋造型為主,上方搭建神紙坐鎮的神轎,下方出口處則由廟方人員蓋大印或饋贈平安紅蛋。 四、查夜:宮廟武壇於上元前請示神明,同意後當夜乩童踏神轎查夜。
  • 所屬族群
    類別名稱
    漢民族


  • 主管機關單位
    文化局
  • 主管機關聯絡電話
    06-9210405
  • 主管機關名稱
    澎湖縣政府
  • 所屬主管機關
    澎湖縣政府
  • 主辦單位-名稱
    澎湖各宮廟
  • 評定基準
    民間高度認同,並持續自主、自發參與/顯著反映族群或地方社會生活與文化之特色/其表現形式與實踐仍保留一定之傳統方式
  • 法令依據
    《文化資產保存法第91條第1項》、《民俗登錄認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2條、第4條、第5條。
  • 指定(登錄)理由
    一、登錄理由: (一)民間高度認同,並持續自主、自發參與: 澎湖上元節在清乾隆年間《澎湖紀略》卷七〈風俗記:歲時〉(1771年)已有記載元宵情境,歷260年景況依舊,當代社會中的上元乞龜節慶,目前地方社群尚維持高度認定,並持續自主、自發的籌辦、佈景、參與其中。 (二)顯著反映族群或地方社會生活與文化之特色: 農曆正月十五的上元節,是澎湖在地極為重要的傳統節慶,各鄉鎮村落大小甲頭廟宇之慶祝活動,如掛燈、乞龜、過平安橋、猜燈謎、遶境(查夜)射炮城、舞娘傘、扢大佛(趨轎、衝轎仔)、萬舟漁火等,其中又以鎮殿的平安龜為主要象徵,加上造橋過限、犒軍小法安營以化災解厄的法會,實比春節更象「一元復始、萬象更新、心願如意」的意涵,允為澎湖地方社會與文化之特色。 (三)其表現形式與實踐仍保留一定之傳統方式: 各宮廟上元乞龜節慶的表現形式與實踐,傳統及與時俱進的時尚、科技表現形式並行。特別是造平安橋、疊平安龜的型塑建構、猜燈謎、遶境安營、各家戶元宵暝私領域的祭拜、各地宮廟的公共民俗行事活動,以及串連其中的小法科儀等,均仍保留一定之傳統方式,並與其它的無形文化資產項目緊密結合。 二、認定理由: 後續宜由各宮廟成立「乞龜」協會作為單一窗口,暫列澎湖縣政府文化局為認定保存者,待協會成立後再變更保存者
  • 代表圖像來源
    澎湖縣政府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