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乾隆臺灣地圖

一、 本圖是傳統手繪青綠山水畫地圖,方位上東下西,左北右南,描述範圍東以山爲界,西臨海,北至花屽嶼,南至沙碼磯頭,凡臺灣本島自然及人文景觀,包括澎湖群島在內之西岸近海島嶼、沙洲、礁石等,皆一一繪入。 二、 全圖除實景式符號繪註中央山脈以西之山丘陸域、河湖水域、港澳島嶼等自然景觀,及行政區域、聚落、建築、軍事、交通等人文景觀以外,山之後或山之內無法繪出之原住民聚落,則依序註寫在圖上方空白處,自南向北依序有「瑯𤩝生番十八社」、「傀儡山生番二十七社」、「卑南覔社分東西共七十二社」、「內優社六社」、「水沙連內山三十六社」、「崇爻山十二社」、「哈仔蘭三十六社」等,足見雖不見繪山後地景,但繪者對於臺灣認識已涵蓋東、西兩岸。 三、 關於圖繪年代,從不界定年限乾隆中葉說法,到乾隆25年40年間(1760-1775),以至乾隆27至30年間(1762-1765)等概皆有之。就內容而言,本圖較之於康熙、雍正時期繪製臺灣地圖(例如國立臺灣博物館藏康熙〈臺灣古地圖〉、國立故宮博物院藏雍正〈臺灣圖附澎湖群島圖〉),不但圖內漢人聚落(六百多處)、原住民聚落(三百多處)大量增加,更重要的是圖說所表達地方特色,例如:北臺灣海域不時出現能吐「龍涎香」的「海翁魚」,僅一箭之寬;昔紅毛船出入「八尺門港」附近亦常見「五色魚」;其他又如大雞籠城原住民「以海為田」,「生活最苦」之類記述等,不但比〈臺灣圖附澎湖群島圖〉更加豐富,更進一步說,繪者對於臺灣瞭解已擴展至各個層面,也象徵18世紀中晚期臺灣開發以及清廷勢力,則不再僅限於西半部。

基本資訊

  • 現況地址
    項次
    縣市
    鄉鎮市區
    地址
    1
    臺北市
    士林區
    至善路二段221號
  • 數量
    1
  • 公告
    類別
    公告文號
    公告日期
    備註
    指定/登錄
    文授資局物字第11430038131號
    2025-04-17 13:45:29.937
  • 級別名稱
    重要古物
  • 種類
    種類代碼
    G3


    種類名稱
    圖書文獻及影音資料


  • 年代
    清乾隆年間
  • 材質
  • 尺寸
    46x667(cm)
  • 保存環境
    庫房或展覽空間
  • 主管機關聯絡地址
    402臺中市南區復興路三段362號
  • 主管機關單位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 主管機關聯絡電話
    04-22177777
  • 主管機關名稱
    文化部
  • 所屬主管機關
    文化部
  • 評定基準
    能表現傳統、族群或地方之風俗、記憶及傳說、信仰、技藝或生活文化之重要特色/能反映政治、經濟、社會、人文、藝術、科學等歷史變遷或時代之重要特色
  • 保管單位
    保管單位名稱
    國立故宮博物院


  • 古物所在地
    所在地名稱
    國立故宮博物院


    保存空間地址
    111臺北市士林區至善路二段221號


    保存空間屬性
    博物館、圖書館


    保存空間文資身分
    歷史建築


  • 法令依據
    <<古物分級指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3條第1、3款
  • 古物出處/出處或來源
    既存(繼承)
  • 指定(登錄)理由
    一、 本圖是傳統手繪青綠山水畫地圖,除實景式符號繪註中央山脈以西之山丘陸域、河湖水域、港澳島嶼等自然景觀,以及行政區域、聚落、建築、軍事、交通等人文景觀外,亦於圖上方空白處註寫山後或山內無法繪製之原住民聚落,足見繪者對於臺灣認識已涵蓋東、西兩岸。 二、 本圖內容較康熙、雍正時期繪製之其他臺灣地圖,不但漢人聚落(六百多處)、原住民聚落(三百多處)大量增加;圖說更表達豐富地方特色,顯見繪者對於臺灣瞭解,已從自然擴展至人文角度各個層面,亦象徵18世紀中晚期臺灣開發以及清廷勢力,不再僅限於西半部。
  • 代表圖像來源
    國立故宮博物院
  • 典藏或財產編號
    平圖020795
  • 保存現狀
    整體大致良好,部份圖面略有空鼓現象,可重新裱修。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