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苗栗獅山饒益院三大士與二護法生漆脫胎五尊像

觀音菩薩像頭戴帽巾,粉面,柳眉細眼,挺鼻小口垂耳,法像莊嚴。身披寬袍天衣,頸部配戴鑲寶瓔珞,左手持書卷,右手打蓮花指印,雙腿盤坐於蓮臺之上。神像正面部分以粉線裝飾,背部則無。神像以生漆脫胎之工藝製成,表面再打底安金上粉線,屬福州派技法。底座底部留有葫蘆型的脫胎工藝孔洞,為脫胎夾紵漆器,底座可發現褐色麻質布面,與暗褐色漆料土,主體結構穩固,內部中空,底座一葫蘆造型空洞。 其表面彩繪有重新塗裝,彩繪層狀況頗佳,金箔上方有煙燻污漬,以紅外線檢視,眉毛有墨線。XRF檢測漆層結果顯示主要元素含有鈦(Ti)、鋅(Zn)和鋇(Ba)元素以及少量鈣(Ca)元素。初步推測鈦(Ti)元素為二氧化鈦(TiO₂),鋅(Zn)元素可能為氧化鋅(ZnO)、鋅鋇白(BaSO₄・ZnS),鈣(Ca)元素則可能為碳酸鈣(CaCO₃)。根據檢測結果與工藝背景綜合分析,由於神像以生漆脫胎之工藝製成,表面再打底安金。初步推測氧化鐵(Fe₂O₃)可能為胎土之主要成分,硫化汞(HgS)可能作為安金層之打底。 普賢菩薩佛像披髮,頭頂盤髻,粉面,柳眉細眼,挺鼻小口垂耳,法像莊嚴。身披寬袍天衣,頸部配戴鑲寶瓔珞,雙手持書卷。菩薩乘坐於坐騎象之上,象全身安有金漆。菩薩左腳下踏,右腳上盤。神像正面部分以粉線裝飾,背部則無。神像以生漆脫胎之工藝製成,表面再打底安金上粉線,屬福州派技法。底座底部留有的脫胎工藝孔洞,屬於脫胎夾紵漆器,底座可發現褐色麻質布面,與暗褐色漆料土,主體結構穩固,內部中空,底座一扇型空洞, 左腳有裂痕鬆動,底板漆布也有些微裂痕。 其表面彩繪有重新塗裝,局部區域有上保護漆,表面凹陷處與底部有胡蜂巢穴,兩隻手軸後方膚色局部刷塗透明漆,導致膚色不均,金箔上方有煙燻污漬,後方臀部貼金遺失,出現黑色漆層,以紅外線檢視,眉毛與卷軸上方文字墨跡明顯,以紫外線檢視臉部,頭髮、眉線、眼睛與嘴唇周圍皆有亮白色反光,判斷此區域皆有刷塗透明漆。 經XRF漆層檢測,顯示主要元素含有金(Au),確認為金箔。另外含有鐵(Fe)與汞(Hg)元素。初步推測鐵(Fe)元素為氧化鐵(Fe₂O₃),汞(Hg)元素可能為硫化汞(HgS)。根據檢測結果與工藝背景綜合分析,由於神像以生漆脫胎之工藝製成,表面再打底安金。初步推測氧化鐵(Fe₂O₃)可能為胎土之主要成分,硫化汞(HgS)可能作為安金層之打底。 文殊菩薩像披髮,頭頂盤髻,粉面,柳眉細眼,挺鼻小口垂耳,法像莊嚴。身披寬袍天衣,頸部配戴鑲寶瓔珞,雙手持如意。菩薩乘坐於坐騎獅之上,獅全身安有金漆,鬃毛以粉線裝飾。菩薩右腳下踏,左腳上盤。神像正面部分以粉線裝飾,背部則無。神像以生漆脫胎之工藝製成,表面再打底安金上粉線,屬福州派技法。底座底部留有的脫胎工藝孔洞。文殊菩薩像同樣為脫胎夾紵漆器,主體結構穩固,內部中空,底座一扇型空洞空洞邊緣可發現褐色麻質布面,與暗褐色漆料土。 其表面彩繪同樣有重新塗裝,局部區域有上保護漆,胸前珠寶與如意手杖上的紋石脫落遺失,左手軸腋下凹陷處有胡蜂巢穴,手軸後方膚色局部刷塗透明漆,導致膚色不均,金箔上方有煙燻污,局部區域漆層遺失;以紅外線檢視,眉毛上方有明顯墨跡。 經XRF檢測結果顯示主要元素含有金(Au),確認為金箔。另外含有鐵(Fe)與汞(Hg)元素。初步推測鐵(Fe)元素為氧化鐵(Fe₂O₃),汞(Hg)元素可能為硫化汞(HgS)。根據檢測結果與工藝背景綜合分析,由於神像以生漆脫胎之工藝製成,表面再打底安金。初步推測氧化鐵(Fe₂O₃)可能為胎土之主要成分,硫化汞(HgS)可能作為安金層之打底。 至於韋馱護法也是脫胎夾紵漆器,胎體固定於木質基座上,頭戴兜鍪,粉面,柳眉細眼,挺鼻小口垂耳,法像莊嚴威武。身穿戰甲,腰繫玉帶,肩披有金屬製飄帶,腳踏雲靴。左手持鐧頂地,右手揹於後背。全身及法器皆以粉線裝飾。右邊飄帶有脫落,底座呈方形四足同樣以粉線裝飾。神像以生漆脫胎之工藝製成,表面再打底安金上粉線,屬福州派技法。神像主體結構穩固,左肩有一方型開孔,兩腳間有開裂空洞。彩繪層朝上區域有灰塵污漬,貼金區域有煙燻,冑甲凹陷處有蜘蛛絲,金箔區域有遺失,出現白色打底層,腹部珠寶脫落遺失;以紅外線檢視,眉毛上方有明顯墨跡,頭冠漆層遺失出現打底區域,於紫外線下檢視,出現白色光澤,其餘區域無明顯光澤變化。 經XRF檢測結果顯示主要元素含有金(Au),確認為金箔。另外含有汞(Hg)、鐵(Fe)、鈦(Ti)元素,以及微量的鉛(Pb)元素。初步推測汞(Hg)元素可能為硫化汞(HgS),鐵(Fe)元素為氧化鐵(Fe₂O₃),鈦(Ti)元素為二氧化鈦(TiO₂)之成分,鉛(Pb)則可能為四氧化三鉛(Pb₃O₄)等。根據檢測結果與工藝背景綜合分析,由於神像以生漆脫胎之工藝製成,表面再打底安金。初步推測氧化鐵(Fe₂O₃)可能為胎土之主要成分,硫化汞(HgS)及

基本資訊

  • 現況地址
    項次
    縣市
    鄉鎮市區
    地址
    1
    苗栗縣
    南庄鄉
    獅山村17鄰242號
  • 數量
    5
  • 公告
    類別
    公告文號
    公告日期
    備註
    指定/登錄
    府文資字第1140001721B號
    2025-02-10 00:00:00.0
  • 級別名稱
    一般古物
  • 種類
    種類代碼
    G2


    種類名稱
    生活及儀禮器物


  • 年代
    日治時期
  • 材質
    生漆脫胎
  • 尺寸
    觀世音菩薩神像:縱85m×寬53㎝×深50㎝ 普賢菩薩神像:縱77cm×寬70㎝×深60㎝ 文殊菩薩神像:縱77cm×寬76㎝×深60㎝ 韋馱護法神像:縱81cm×寬32㎝×深32㎝ 伽藍護法神像:縱78m×寬32㎝×深32㎝
  • 保存環境
    半開放空間
  • 主管機關聯絡地址
    苗栗縣苗栗市自治路50號
  • 主管機關單位
    文化資產科
  • 主管機關聯絡電話
    037-352961#719
  • 主管機關名稱
    文化觀光局
  • 所屬主管機關
    苗栗縣政府
  • 評定基準
    能反映政治、經濟、社會、人文、藝術、科學等歷史變遷或時代特色者/具有藝術造詣或科學成就/數量稀少者
  • 保管單位
    保管單位名稱
    財OOOOOOOOOOOOOO


  • 古物所在地
    所在地名稱
    財OOOOOOOOOOOOOO


    保存空間地址
    苗栗縣南庄鄉獅山村17鄰242號


    保存空間屬性
    寺廟


    保存空間文資身分
    無文資身分


  • 法令依據
    <<古物分級指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2條第3、4、5款
  • 古物出處/出處或來源
    既存(繼承)
  • 指定(登錄)理由
    1.饒益院五尊神像以生漆脫胎技藝製作,神像五官細緻、比例勻稱,菩薩柳眉細眼、法像莊嚴,護法神情剛毅、姿態威武,能體現臺灣日治時期生漆脫胎技藝神像的高度藝術性。 2.饒益院五尊日治時期生漆脫胎神像製作精美,保存狀況良好,為臺灣早期生漆脫胎神像之代表作。 3.臺灣現存日治時期以前生漆脫胎神像數量稀少,而此類「三大士與二護法」五尊一組的生漆脫胎群像尤為罕見。
  • 代表圖像來源
    攝影時間:2020年3月12日 攝影者:郭肯德
  • 典藏或財產編號
    20
  • 保存現狀
    狀況穩定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