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夏興陳鴻佐古厝

夏興舊稱下坑,早期係以陳姓族人為主體所構成之單姓村落。明洪武年間出仕、死於靖難之忠臣陳顯(1338-1403)即出身於此。本案標的傳為陳顯裔孫陳鴻佐(1827-1890)起造,並以陳鴻佐六子陳侯老於南洋經商所得僑匯進行增建而成今日之格局。本建築最重要之關係人物為陳鴻佐,字公孚、公時,為陳顯後裔,生於清道光7年(1827),卒於清光緒16年(1890)。據〈浯江下坑陳氏世譜〉記載, 其逝世後獲誥贈從四品朝議大夫,繼妣蔡氏誥贈恭人。生平相關細節資料不詳,惟依今日家族成員之記憶與口傳資料,陳鴻佐應為本案標的(即今夏興客棧)主體建築之起造者。由此推斷,本建築之興工年代最早應在清光緒16年(1890)以前。 清光緒32年(1906)由陳鴻佐六子陳侯老以僑匯資助進行擴建,完成今日所見之三落大厝加右突規帶牆規之格局。民國3年(1914)重新整修。民國65年(1976)曾進行二次修繕,更換屋頂瓦片與部分屋梁,整體並無大幅改建,至今仍維持1906年確立之建築結構及風貌。民國82年(1993)進行最後一次整修,將本宅轉作民宿使用。

基本資訊

  • 現況地址
    項次
    縣市
    鄉鎮市區
    地址
    1
    金門縣
    金湖鎮
    夏興27號
  • 公告
    類別
    公告文號
    公告日期
    備註
    指定/登錄
    府文資字第1130070535號
    2024-08-21 20:28:48.798
  • 級別名稱
    縣(市)定古蹟
  • 種類
    種類代碼
    A3


    種類名稱
    宅第


  • 現狀
    使用中、尚可
  • 外觀特徵
    建築本體屋身構造為硬山擱檁承重構造。
  • 應重點維護之事項
    日常清潔維護
  • 使用情形
    現作民宿使用
  • 所有權屬
    身分
    名稱
    土地所有人
    陳OO
    土地所有人
    陳OO
    土地所有人
    陳OO
    土地所有人
    陳OO
  • 主管機關聯絡地址
    金門縣金城鎮環島北路一段66號
  • 主管機關單位
    文化資產科
  • 主管機關聯絡電話
    082-325643#813
  • 主管機關名稱
    金門縣文化局
  • 所屬主管機關
    金門縣政府
  • 室內特徵
    空間格局由外而內,可先由牆規之龍虎門進入前埕庭院空間,三落大厝空間以中軸線由前至後為前落大廳、中落深井、中落正廳、後落深井、後落大廳,廳兩側為房、深井兩側為攑頭,而右突規由外而內為前房(廚房)、過水廊、廂房、過水廊(廁所)、後房。
  • 評定基準
    具高度歷史、藝術或科學價值者/具稀少性,不易再現者
  • 定著土地範圍(公告地號)
    項次
    縣市
    鄉鎮市區
    大小段
    地號
    1
    金門縣
    金湖鎮
    夏興段
    1157
  • 緯度
    24.44049
  • 經度
    118.39568
  • 法令依據
    <<古蹟指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2條第1項第1、3款
  • 影音多媒體圖片
    檔案網址


    多媒體名稱
    夏興陳鴻佐古厝01


    檔案說明
    2024年金門縣文化局提供


    檔案網址


    多媒體名稱
    夏興陳鴻佐古厝02


    檔案說明
    2024年金門縣文化局提供


    檔案網址


    多媒體名稱
    夏興陳鴻佐古厝03


    檔案說明
    2024年金門縣文化局提供


    檔案網址


    多媒體名稱
    夏興陳鴻佐古厝04


    檔案說明
    2024年金門縣文化局提供


    檔案網址


    多媒體名稱
    夏興陳鴻佐古厝05


    檔案說明
    2024年金門縣文化局提供


    檔案網址


    多媒體名稱
    夏興陳鴻佐古厝06


    檔案說明
    2024年金門縣文化局提供


    檔案網址


    多媒體名稱
    夏興陳鴻佐古厝07


    檔案說明
    2024年金門縣文化局提供


    檔案網址


    多媒體名稱
    古厝室內


    檔案網址


    多媒體名稱
    古厝側面


    檔案網址


    多媒體名稱
    古厝內部


    檔案網址


    多媒體名稱
    古厝後院


  • 指定(登錄)理由
    一、具高度歷史、藝術或科學價值者: 本棟建築興建於19世紀晚期,整體格局與風貌完成於20世紀初期。為下坑聚落(今夏興)中,清代傳統建築的重要代表之一,其建築空間的生產、建築美學的實踐與建築生命史的發展脈絡,與金門近代獨特的歷史格局緊密鑲嵌。 本建築裝飾豐富而細膩,其中尤以集中在前落榻受正立面和內部楣枋處的彩繪裝飾,以及遍佈建築各處的木雕之成就最為出色。前者可見者除了水車堵部位以金門特有之「子婿燈」為題材、表現出濃厚地方特色的彩繪裝飾外,內部楣枋彩繪為金門少見之描金畫,更是顯現出本宅第建造時在裝飾性與美感表現上的企圖心。本案可見之木雕為數甚多,且裝飾位置、題材、雕刻技法各異,使建築的視覺趣味與裝飾性表現極為豐富。例如前落、中落木作門扇之頂板和格心多採「內枝外葉」之透雕技法呈現。位於正廳之祖龕則為本建築木雕工藝中最為繁複精緻者,其楣枋處之「郭子儀拜壽」連環敘事場景,更是體現出匠師之技術水準與美學素養。除此之外,本建築之木雕裝飾中偶亦可見如「大象銜花」等金門本地民居建築中較少見的裝飾母題。以上種種,賦予本建築在視覺文化、裝飾藝術與營造技術等層次上可觀之意義,並由此體現出本案之藝術價值。 此外,本建築曾歷經日軍、國軍之進駐與佔用,銘刻了兩個時代的空間記憶。同時,熱心地方事務、宗族發展的陳氏子弟,長期不斷透過僑匯給予夏興聚落與金門陳氏宗族各種支持,不但讓陳氏一家在地方享有盛名,其祖宅也與人物的行止一同被寫入、保存在聚落人士與地方社會的集體記憶之中。 二、具稀少性,不易再現者: 本建築自19世紀晚期初建以來,於1906年進行大規模整修與擴建時,即已底定今日所見之空間格局與建築風貌。即便日後經歷過日軍佔據、軍管時期的部隊占用與砲火攻擊損傷,整體結構、材料、形式、裝飾細節等部分卻並未遭到顯著的破壞,建物保存狀況堪稱良好。而以初始二落大厝後期增建第三落及再加建右突規帶牆規之格局,空間規模宏大為金門少見,且建築整體裝飾豐富多樣,故在物質性、美學實踐、外觀風貌上均留存了晚清時期金門傳統建築的種種美學實踐與設計思維,別具特色,具稀少性不易再現。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