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西嶼彈藥本庫

西嶼彈藥本庫
數位物件授權: 僅限公開瀏覽

西嶼彈藥本庫位於西嶼內垵東邊具有地形掩護之谷地,為支援西嶼諸多堡壘砲臺的重要後勤設施。其創設後陸續興建包括1900(明治33)年11月14日起工、1902(明治35)年2月9日竣工的舊西嶼火藥本庫;1902(明治35)年5月20日起工、同年12月20日竣工的舊西嶼彈丸本庫;以及因應1904(明治37)年、1905(明治38)年日俄戰爭之局勢所增建的舊西嶼臨時火藥庫。 舊西嶼臨時火藥庫的有煙火藥庫於1930(昭和5)年改建為土窟式,改稱清涼火藥庫,即現存之土窟式清涼彈藥庫;1936(昭和11)年另開鑿山腹興建洞窟彈藥庫,即現存之雙窟式洞窟彈藥庫。此外,無煙火藥庫亦於1935(昭和10)年改建為洞窟式,改稱清涼火藥庫,即現存之單窟式洞窟彈藥庫。

下載
政府資料開放授權條款-第1版(OGDL 1.0) 政府資料開放授權條款-第1版(OGDL 1.0)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西嶼彈藥本庫 / 授權人:國家文化資產網 / 政府資料開放授權條款-第1版(OGDL 1.0) @ 國家文化記憶庫 http://tcmb.culture.tw/zh-tw/detail?indexCode=BOCH_CountryCulture_11&id=20240723000001。
描述文字授權: OGDL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國家文化資產網
主題分類藝術與人文
建檔單位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現況地址
項次
縣市
鄉鎮市區
地址
1
澎湖縣
西嶼鄉
內垵村1-5號
公告
類別
公告文號
公告日期
備註
指定/登錄
文授資局蹟字第11330067792 號
2024-07-03 10:11:43.352
級別名稱
國定古蹟
種類
種類代碼
A99


種類名稱
其他設施


所有權屬
身分
名稱
土地所有人
中華民國
建築所有人
澎湖縣政府文化局
主管機關聯絡地址
台中市南區復興路3段362號
主管機關單位
古蹟聚落組
主管機關聯絡電話
04-22177672
主管機關名稱
文化資產局
所屬主管機關
文化部
評定基準
已指定之古蹟中較具重要、保存完整並為各時代或某類型之典範者
定著土地範圍(公告地號)
項次
縣市
鄉鎮市區
大小段
地號
1
澎湖縣
西嶼鄉
內垵三段
127-1地號
緯度
23.569019
經度
119.510171
法令依據
<<古蹟指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2條第2項
指定(登錄)理由
(一)已指定之古蹟中較具重要性:   澎湖自古為中國大陸與臺灣島之間交通要衝,隨著各國勢力進入臺灣海峽,其戰略地位益形重要。日本領臺初期於澎湖島設置要塞,與基隆同為當時兩大要塞地帶。為扼守島內航路之進出,澎湖島要塞以西嶼南端做為防禦體系建構之重點區域,先後營造西嶼東堡壘、內垵社堡壘、西嶼西堡壘、西嶼東堡壘附屬砲臺和外垵社砲臺等設施。西嶼彈藥本庫乃澎湖島要塞四大彈藥庫之一,為供給西嶼南端砲陣要地所需彈藥之關鍵後勤支援設施,於日治時期澎湖軍事設施發展歷程中具重要且特殊之地位。 (二)已指定之古蹟中保存完整性:   西嶼彈藥本庫設置於具有地形掩護之谷地,於1900(明治33)年起陸續興建舊西嶼火藥本庫、舊西嶼彈丸本庫之相關設施。1904(明治37)年日俄戰爭爆發時,又增設舊西嶼臨時火藥庫,興建有煙火藥庫、無煙火藥庫及火具庫等。舊西嶼臨時火藥庫的有煙火藥庫於1930(昭和5)改建為土窟式清涼彈藥庫,無煙火藥庫於1935(昭和10)年改建為單窟式洞窟彈藥庫,1936(昭和11)年另興建雙窟式洞窟彈藥庫,此3處構造物為現存之主要古蹟本體,配合周邊地形景觀,維持完整且具隱蔽特質之風貌。 土窟式清涼彈藥庫採石砌承重牆構造,上方以L型角鐵構成洋小屋支撐混凝土薄板,並鋪設文化瓦;室內地板架高,內牆使用檜木板裝修,與石砌牆體間留設間距形成雙層牆系統;外部為人工開挖整地的山坡及砌石防爆土垣所環繞,入口處設有管制哨、監守衛舍進行管控。整體完整呈現舊有之構造形式與外觀。   單窟式洞窟彈藥庫、雙窟式洞窟彈藥庫是於山腹的岩盤開鑿拱型斷面的隧道,採取鋼筋混凝土造雙層結構形成外庫、內庫之區隔;做為貯藏空間的內庫,其室內表面分層鋪設柏油防水棉布與柏油,再以厚0.5公厘的銅板包覆,並塗刷生漆做防鏽處理,而混凝土地板表面則以柏油與柏油油毛氈打底,再鋪設2公厘厚的鉛板,板上覆上一層厚約4公分的瀝青砂漿,其防潮的構造深具特色。雙窟式洞窟彈藥庫共有兩座平行設置的庫房,兩庫房因依著山勢開鑿而有高低差,於外庫前端設有斜坡甬道相互連通,入口外部設有監守衛舍進行管控。兩處洞窟彈藥庫均完整保存舊有樣貌。 (三)已指定之古蹟中各時代或某類型之典範:   西嶼彈藥本庫的土窟式清涼彈藥庫延續明治時期地面式構法,於基座設有6個大型弧拱形通風口與8個小型方孔,以利架高地板下空氣對流及降低室內溫濕度;並以石砌承重牆與木造內牆裝修形成雙層牆系統,強化室內清涼效果;為避免雷擊引發爆炸,屋頂兩側上方各設有銅棒之避雷針;外部則利用地形與砌石防爆土垣形成避彈坡,防止爆炸對外波及。 隨著具有攻擊能力之航空器的出現,西嶼彈藥本庫的單窟式、雙窟式洞窟彈藥庫皆於山腹開鑿隧道形成貯藏空間以提高其隱蔽性,並採用昭和時期發展的二重式構法做成隔離的外庫、內庫,以杜絕外部環境對於內部溫濕度影響;同時也以銅板做內層包覆遮蔽電磁波干擾,利用先進的乾燥裝置來進行除濕,嚴格控管彈藥庫內部的物理環境。特別是單窟式洞窟彈藥庫內留存有試驗不同表層塗料之防鏽能力的銅板,呈現當時工法的摸索過程。 西嶼彈藥本庫的土窟式清涼彈藥庫與單窟式、雙窟式洞窟彈藥庫分別展現了日治時期彈藥庫構造與設備之營建技術的演進,可謂臺灣建築史上此類型設施少見之典範案例。

關鍵詞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