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竹東長春醫院

建築興建史、使用變遷史 「竹東長春醫院」於明治四十二(1909)年由竹東仕族宋燕貽與宋燕翔兄弟創辦,現存的醫院建築約為大正九年至大正十年(1920-1930)年間興建,設計者為當時任職臺灣總督府官房營繕課的宋祖平與新竹州廳技師宋麟祥。建築構造為當時新式的鋼筋混凝土造,外觀形式運用當時流行的裝飾藝術風格(Art Deco),有著階梯狀的外觀立面、窗框立體造型的泥塑裝飾、轉角之圓角處理、水平帶狀元素,呈現現代藝術之設計感,在當時為十分摩登的指標性建築。而建築內部以樓層區分醫院與居住空間,透過空間動線規劃將和式、洋式及漢式的祭祀空間區分,整體空間中融合多種文化風格。 竹東長春醫院是竹東地區第⼀間私立醫院,在日治時期曾經是竹東及內山地區重要的醫療資源,在地方醫療以及公共衛生方面扮演重要的角色。二戰後,長春醫院改由他人經營,過去幾度為順天堂、蕭醫院、張外科等診所與7-11 使用。民國一百零七(2018)年2月由醫院主人之⼀宋燕翔醫師家族後代成立的高榮股份有限公司購回,民國一百零八(2019)年年申請文化部私有老建築保存再生計畫,作為兼具藝文的咖啡空間。 建築相關之人物事件歷史 長春醫院創立人為宋燕貽與宋燕翔醫師,當地人尊稱二位醫師為大先生、小先生,一位是外科,一位是內科,因醫術精湛經驗豐富,日本政府任命為公醫,對公衛及傳染疾病防治貢獻良多。 宋家子弟多從醫,其中宋燕貽四子宋瑞樓,畢業於台北帝國大學醫學部,受澤田藤一郎教授啟發,開始研究本土肝病,民國四十(1951)年獲得日本九州大學博士學位,民國四十二(1953)年宋院士接受美援到芝加哥大學醫學中心,更進一步進修研習最新的消化道醫學,於民國四十三(1954)年做出臺灣第一例人體胃部檢查。民國七十一(1982)年時獲選為中央研究院院士,成為第一個臨床醫學家從事研究後成果卓越受到肯定者。宋瑞樓院士一生對臺灣貢獻良多,被譽為「臺灣肝炎之父」及「臺灣消化內視鏡之父」。 建築場所精神價值 竹東長春醫院不僅在日治時期對竹東地方公共衛生與傳染病防制頗有建樹,也培養臺灣下一代重要的醫學人才;此外,長春醫院建築設計者為日治時期臺籍建築菁英宋祖平及宋麟祥,在臺灣醫學發展與建築營造等方面,皆具有代表性意義。雖然醫院幾經易主,民國一百零七(2018)年宋家五兄弟合力從前屋主手中購回,並主動申請指定為古蹟文化資產,尋回宋氏家族的共同象徵,也傳為地方佳話。

基本資訊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