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鵝鑾鼻燈塔

鵝鑾鼻燈塔位於臺灣最南端的岬角,洋人稱之為南岬(South Cape),故舊稱南岬燈塔。因清領末期臺灣開港通商之後,該處海域接連發生1867(同治6)年的美船羅發號船難事件,以及1871(同治10)年琉球宮古島船舶漂流所引發的牡丹社事件,促使清政府在臺灣南端興建鵝鑾鼻燈塔。本燈塔竣工於1883(光緒9)年,由當時清國海關的總稅務司赫德(Robert Hart)主導推動,委由海關的總營造司韓得善(David Marr Henderson)設計、副營造司哈爾定(John Reginald Harding)率工匠興建,並由臺灣兵備道劉璈和臺灣鎮總兵吳光亮負責督造,恆春營游擊劉兆瑚、恆春縣知縣蔡麟祥和前知縣周有基等負責監造。為臺灣唯一位於巴士海峽與太平洋交會之處的清領末期洋式燈塔,可謂是見證臺灣清領時期重大歷史發展的具體象徵。至日治時期,鵝鑾鼻燈塔成為大日本帝國最南端的燈塔,其融合日治時期臺灣八景之一的鵝鑾鼻自然風光所形成之地標意象,逐漸深植於大眾之集體記憶。二戰後1962(民國51)年更換上國內光力最強的旋轉透鏡電燈,使鵝鑾鼻燈塔不僅是國內光程最遠的燈塔,更享有「東亞之光」的美譽。

基本資訊

  • 現況地址
    項次
    縣市
    鄉鎮市區
    地址
    1
    屏東縣
    恆春鎮
    鵝鑾里燈塔路90號
  • 公告
    類別
    公告文號
    公告日期
    備註
    指定/登錄
    文授資局蹟字第11330025802號
    2024-03-15 13:52:41.595
  • 級別名稱
    國定古蹟
  • 種類
    種類代碼
    A14


    種類名稱
    燈塔


  • 主管機關聯絡地址
    台中市南區復興路3段362號
  • 主管機關單位
    古蹟聚落組
  • 主管機關聯絡電話
    04-22177672
  • 主管機關名稱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 所屬主管機關
    文化部
  • 評定基準
    已指定之古蹟中較具重要、保存完整並為各時代或某類型之典範者
  • 定著土地範圍(公告地號)
    項次
    縣市
    鄉鎮市區
    大小段
    地號
    1
    屏東縣
    恆春鎮
    鵝鑾段
    1153
    2
    屏東縣
    恆春鎮
    鵝鑾段
    1154
    3
    屏東縣
    恆春鎮
    鵝鑾段
    1155
    4
    屏東縣
    恆春鎮
    鵝鑾段
    1156-1
  • 緯度
    21.902235279993718
  • 經度
    120.85265744205942
  • 法令依據
    <<古蹟指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2條第2項
  • 指定(登錄)理由
    (一)已指定之古蹟中較具重要性: 鵝鑾鼻燈塔位於臺灣最南端的岬角,洋人稱之為南岬(South Cape),故舊稱南岬燈塔。因清末臺灣開港通商之後,該處海域接連發生1867(同治6)年的美船羅發號船難事件,以及1871(同治10)年琉球宮古島船舶漂流所引發的牡丹社事件,促使清政府在臺灣南端興建鵝鑾鼻燈塔。本燈塔竣工於1883(光緒9)年,由當時清國海關的總稅務司赫德(Robert Hart)主導推動,委由海關的總營造司韓得善(David Marr Henderson)設計、副營造司哈爾定(John Reginald Harding)率工匠興建,並由臺灣兵備道劉璈和臺灣鎮總兵吳光亮負責督造,恆春營游擊劉兆瑚、恆春縣知縣蔡麟祥和前知縣周有基等負責監造。可謂見證臺灣重大歷史發展的具體象徵。 (二)已指定之古蹟中保存完整性: 鵝鑾鼻燈塔因複雜的地緣關係,1883(光緒9)年竣工啟用時其燈塔本體設有鑄鐵堡壘及火砲設備,加上避彈通道與外圍開有銃眼的圍牆、壕溝、小砲臺等防禦設施,使其成為具有武裝性質之燈塔。根據清國時代的文獻記載,落成時其附屬設施尚有洋人與華人的住房、蓄水池、望旗臺等,日治初期的修繕則增設日晷一基。然而歷經日治時期的修繕、二戰時期的戰災修復與後續拆除、改建,其鑄鐵堡壘、避彈通道、華人住房等設施現已不存,燈塔的燈室、燈器與原洋人住房也因需求改變而有所增建,但其餘設施則大致維持舊貌,相關遺構仍呈現其武裝燈塔之特質。 (三)已指定之古蹟中各時代或某類型之典範: 1.鵝鑾鼻燈塔的建設在赫德(Robert Hart)、韓得善(David Marr Henderson)、哈爾定(John Reginald Harding)等洋人的規劃設計與施工之下,引進了19世紀西方工業化生產技術所發展出來的預鑄建築工法,將英國工廠先行預鑄之燈塔構件、設備透過船運搬運至現地組裝,為清末臺灣預鑄銑鐵造燈塔之典範案例。同時,燈塔附屬之居住空間採用西方為適應亞洲風土氣候所發展之陽臺殖民地樣式,亦充分展現清末洋務運動之時代特色。 2.鵝鑾鼻燈塔因地處原住民族的排灣族、平埔族及漢人的閩、客族群的活動領域,具有族群多元複雜的地緣特性,為防範可能的衝突發生,維護燈塔機能的運作,本燈塔興建時增加相關防禦設施。儘管歷經日治迄今的修繕或改建,部分設施今已不存,然現存具銃眼之圍牆、壕溝、小砲臺等特徵,使之成為臺灣所有燈塔中罕見具有武裝性質之實例。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