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紙塑神像

紙是中國對世界文明影響最大的四大發明之一。中國宗教起源於商周之前之先民時期,當時以壘石為像以祭社神,而其遺風尚可見於北京之地壇;而至周朝,出現了以草紮為內胎外披彩布之神像,稱為葛像,其記載見於禮記壇弓篇,而其遺風尚可見於道士幫信徒制煞改運時所用之草人;直至東漢蔡倫發明紙張後取代乾草,此時最先出現了神像之掛軸,進而出現了半立體之紙塑神像及竹篾彩紙紮成之燈座,進而出現大型立體之紙製神像(見於酉陽雜俎之里俗篇);至魏晉南北朝時,始出現木胎泥塑之神像;直至隋唐之際,才有木雕神像、金銅佛像出現。 自東漢蔡倫發明紙後,紙製工藝品陸續出現,此項工藝源自於東漢後期洛陽皇帝祭天祈福儀式所用,而紙製神像的起源早於木胎泥塑及木雕神像或金銅佛像,但千年來,此項古老工藝的成品每每在廟會慶典中被焚毀殆盡,技藝的傳承與作品的保存均十分不易。早年,蔡爾容的父親便是臺灣碩果僅存建醮神明紙塑臉譜的工藝師,原從事科技業的蔡爾容為繼承衣缽,於是投入此項已有千年歷史的工藝,與卜雅菡共同鑽研已失傳百年的「脫胎換骨法」紙塑神像,終於從古書的隻字片語中推敲並還原此項技法,採用現存最接近蔡倫所造的竹製手抄紙(竹子紙)為基本材料,並以最原始天然的「糊」為黏著劑,經塑形、陰乾、修剪、整形、上彩、彩繪、造型、組裝等數十道純手工且傳統工序製作紙塑臉譜,且還原失傳百年的「脫胎換骨法」紙塑神像,亦開發出如筆筒、書籤拆信刀、面具等精緻的文創商品,不僅是中國與台灣,也是全世界唯一專精此技法之人。蔡爾容找回了這項瀕臨消失的歷史記憶與手藝,並加以發揚光大,為寶島臺灣留下了珍貴的文化資產。 

基本資訊

  • 現況地址
    項次
    縣市
    鄉鎮市區
    地址
    1
    雲林縣
    北港鎮
  • 公告
    類別
    公告文號
    公告日期
    備註
    指定/登錄
    府文資二字第1133805221B
    2024-01-08 18:08:26.685
  • 級別名稱
    傳統工藝
  • 種類
    種類代碼
    E1.99


    種類名稱
    其他


    其他說明
    紙塑神像


  • 所屬族群
    類別名稱
    漢民族


  • 主管機關聯絡地址
    雲林縣斗六市大學路三段310號
  • 主管機關單位
    文化資產科
  • 主管機關聯絡電話
    05-5523157
  • 主管機關名稱
    文化觀光處
  • 所屬主管機關
    雲林縣政府
  • 評定基準
    具有藝術價值/具時代或流派特色/顯著反映族群或地方之審美觀/顯著反映族群或地方之生活特色並具代表性
  • 法令依據
    <<傳統工藝登錄認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2條第1、2、3、4款
  • 保存者/保存團體
    蔡爾容
  • 指定(登錄)理由
    (一)具有藝術價值 (二)具時代或流派特色 (三)顯著反映族群或地方之審美觀 (四)顯著反映族群或地方之生活特色並具代表性
  • 代表圖像來源
    蔡爾容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