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大甲公學校金子政吉紀念碑

  本碑為金子校長逝世11週年時,由大甲公學校立碑,於昭和14年(1939)12月舉行揭幕式;臺灣光復後曾遭拆除埋藏,民國109年(2020)因行政大樓拆除新建,才起於地基下而重現於世。碑體原石為砂岩,陽面有「金子先生之碑」陰刻大字;碑陰有方形開光,鐫刻陰文弧底字碑文,但因塗覆混凝土銷毀,字體及內容不易辨識。碑側無紋樣及文字,底部作方形榫頭可固定於碑座;碑座亦為砂岩製作,挖鑿方形卯眼,使碑體能固著於碑座。現今除了過去推倒石碑時,所留些許切割破壞的痕跡外,碑陰銘文已可復原辨識如下: 金子君碑 臺灣已入我版圖,國家大布文教,設庠序學校以陶其民,而忠孝為先。俗化之厚德及黔黎願當其事者,皆善體較學之意,夙夜不懈,如金子君蓋亦其人矣。 君諱政吉,茨城縣那珂郡大賀村人,父曰惣助,母相澤氏。君其長子,明治二十四年畢業縣立尋常師範學校,任小學訓導,居四年,航至臺灣,入國語學校為甲種講習科員,三十年奉職扵國語傳習所,歷任雲林、苗栗。明年任大甲公學校教諭兼校長,大正三年罷焉,未幾復任臺北工業學校教諭,敘正七位、勲七等。昭和三年辭職,是年十二月三十日病歿,享年五十有九,歸塟先塋之次。配石川氏無子,養姪保為嗣。 君少壮立志育英,終始不渝,視富貴利達如浮雲,曾不介之扵懷,資性篤實,敏而好學,兼綜衆藝,尤精予算數,委身文教凡十七年,諄諄善誘,立身興業者不少,街民咸倚賴鄉俗化厚,人人慕其德,至今不衰也。平生無他嗜好,獨喜謠曲,又能國風,歿後官命合祀諸芝山巖,巖即祀薨職臺疆教育者之處。 嗚呼!精爽不泯,功績長存! 頃者,大甲街民之以銘曰:既誦其言,又觀其行,日月邁矣,德化逾盛,欲建碑扵大甲公學校,錄其遺業,以矜式後人,乞予文。乃敘其大概,繫之以銘曰:既誦其言,又觀其行,日月邁矣,德化逾盛,鐵砧之山麓乎!崔嵬大甲之街,饒物阜財,遺教所存,曾不弛減,茲懷斯人,百世儀範。 昭和十四年十二月三十日 文學博士久保天隨撰 懷薰林守長書

基本資訊

  • 現況地址
    項次
    縣市
    鄉鎮市區
    地址
    1
    臺中市
    大甲區
    育德路233號 大甲國民小學
  • 數量
    1
  • 公告
    類別
    公告文號
    公告日期
    備註
    指定/登錄
    府授文資遺字第11203447411號
    2023-11-29 10:03:55.224
  • 級別名稱
    一般古物
  • 種類
    種類代碼
    G3


    種類名稱
    圖書文獻及影音資料


  • 年代
    昭和14年(1939)
  • 材質
    石質(砂岩)
  • 尺寸
    高276.2公分、長85.3公分、寬52.9公分
  • 保存環境
    半開放空間
  • 主管機關聯絡地址
    臺中市西區市府路41巷19號
  • 主管機關單位
    遺址傳藝課
  • 主管機關聯絡電話
    04-22290280#311
  • 主管機關名稱
    臺中市文化資產處
  • 所屬主管機關
    臺中市政府
  • 評定基準
    具有地方或族群之風俗、記憶及傳說、信仰、傳統技術、藝能或生活文化特色/有地方重要人物或歷史事件之深厚淵源者/能反映政治、經濟、社會、人文、藝術、科學等歷史變遷或時代特色者/具有藝術造詣或科學成就/數量稀少者
  • 保管單位
    保管單位名稱
    臺中市大甲區大甲國民小學


  • 古物所在地
    所在地名稱
    臺中市大甲區大甲國民小學


    保存空間地址
    臺中市大甲區育德路233號


    保存空間屬性
    學校


    保存空間文資身分
    無文資身分


  • 法令依據
    <<古物分級指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2條第1、2、3、4、5款
  • 古物出處/出處或來源
    既存(繼承)
  • 出處或來源說明
    1939年
  • 指定(登錄)理由
    符合〈古物分級指定及廢止審查辦法〉一般古物指定第1、2、3、4、5條基準: 1. 具有地方或族群之風俗、記憶及傳說、信仰、傳統技術、藝能或生活文化特色:日治初期在臺灣實施國民基礎教育,新設大甲公學校,由金子政吉擔任校長,歷經十餘年,作育不少英才聞人。地方父老對其人品評價極高,故於其身故十一年後,在校園一隅立碑致敬,反映了當時對教化有功者知所感念的溫厚民俗。 2. 具有地方重要人物或歷史事件之深厚淵源者:金子政吉先生,於大甲地區執教15年化育英才,並創設日南國小,推動總督府政策,將西式教育引入海線區域。其學生有黃卿、李晨鐘等,皆為地方名紳。先生退休後仍參與大甲地區教育相關活動,可見其與地方淵源深厚,故蒙地方自發性勒石立碑紀念,誠屬大甲地區重要人物。 3. 反映政治、經濟、社會、人文、藝術、科學等歷史變遷或時代特色者:此碑被發現時字體被水泥覆蓋並埋入地下,推測是光復初期因政府實施各種去日本化、去殖民化的措施,而進行有計畫的塗改年號甚至銷毀紀念物,並在正式公文中明例行之,將此碑視作日偽皇民教育遺物,而遭拆毀滅跡,如今又因興造工程而重起於地底。但是形移勢轉,主政當局識見有異,得以立案重估其文資價值。此碑之前後際遇,適足以見證臺灣歷史上,政治文化之變遷。 4. 具有藝術造詣或科學成就:此碑屬日本型制,與中國傳統碑式大有不同,碑陽在原石面不加修整,即鐫「金子先生之碑」大字,碑陰則開光磨框,再刻成篇誌記。此座石碑兩件為一組,上半部是石碑的本體,下部為碑座,以插榫結合,已斷裂,材質研判皆為硬砂岩,且以大型自然石體加工。 5. 數量稀少者:碑文內容係日本著名漢學家、臺北帝大教授、久保天隨博士所撰;而碑體文字為林守長(1910-1982)所書寫。林氏最擅行書,與張國珍之楷書、謝景雲之隸書、在新竹齊名並稱。但此碑乃在其成名前,約29歲時,以較方便刻石之楷體書寫,少見於市,故此碑在書法與製造工藝上有一定價值。
  • 代表圖像來源
    臺中市文化資產處
  • 典藏或財產編號
    府授文資遺字第11203447411號
  • 保存現狀
    良好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