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排灣族來義鄉傳統手紋(veci’nua lima)文化

「排灣族來義鄉傳統手紋(veci’nua lima)文化」可以呈現部落社會的階序與倫理,展現排灣族傳統社會位階與職務脈絡。手紋為排灣族重要的傳統文化表徵,在手紋文化發展之初,需經過部落傳統領袖認可且身分為貴族女性才可以傳承手紋,手紋也會依照各部落及階級地位而有所不同。手紋文化顯現出排灣族深厚文化底蘊 。 1.起源 由於缺乏文獻記載,關於「排灣族來義鄉傳統手紋(veci’nua lima)文化」的歷史源流發展已難考證,僅能從部落長者口述中加以了解。在清代巡臺御史黃叔璥《臺海使槎錄》中記載分佈於屏東境內排灣族的紋身習俗:「土官、副土官、公廨,至娶妻後即於局背、胸膛、手臂、兩腋,以鋮刺花用黑煙文之,正土官刺人形,副土官、公廨祇刺墨花而已。女土官臂手掌亦刺墨花,此即尊卑之别。」 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府禁止原住民族紋身, ,因此使得手紋文化逐漸凋零。 2.相關傳說 (無) 3.發展概況 根據佳興部落長者口述,日治時期後期已禁止紋手,戰後國民政府亦禁止。對於重視社會階序的排灣族人而言,手紋紀錄即為治理部落家族的攜帶式族譜,利用手紋將歷史文化傳承給下一代 。 此外,手紋代表的是排灣族的宇宙觀(天命、生命)、社會觀(組織、儀禮)、價值觀(生活、文化)、還有人生觀(照護、服從、分享)。排灣族手紋的圖案包括河川、土地、蜘蛛紋、蛇紋、太陽、人形等,代表著階級及家族身分,例如只有傳統領袖可使用掛勾紋圖案。 手紋紋樣依照傳統刺紋方式刺在手背、手腕兩側及內側,透過圖樣的符號化,作為階級秩序的記號 。 目前被登錄為「來義鄉傳統手紋」的保存者有李直英、廖玉蕊、黃吳百合、李碧玉、何月美。

基本資訊

  • 現況地址
    項次
    縣市
    鄉鎮市區
    地址
    1
    屏東縣
    來義鄉
  • 公告
    類別
    公告文號
    公告日期
    備註
    指定/登錄
    屏府文保字第11030380600號
    2021-08-30 00:00:00.0
  • 級別名稱
    民俗
  • 種類
    種類代碼
    F99


    種類名稱
    其他


    其他說明
    排灣族社會制度文化


  • 儀式過程及重要特徵
    1.儀式過程1或第一天(如何籌備與籌備所使用的器物或材料、儀式過程、儀式特色) 「排灣族來義鄉傳統手紋(veci’nua lima)文化」的紋手過程是在冬天所進行。過程中為避免外人干擾,家人以月桃蓆圍起直徑約2米的圓型空間,工匠與被紋手者就在其中完成紋手行為。紋手時工匠會取2隻鐵針,綁在木棒或竹子上,然後以小刀刀背敲打木棒或竹子,讓刺針刺進手背皮膚中。進行紋手時,會準備一個竹籃,將它翻過來使其底部朝上,籃子上會再放一塊布,被紋手者將要紋的一隻手平放在布上面,另一隻手握住一個用布紮起來像棒球一樣大小的布團,以分散注意力減緩紋手時的疼痛感。紋手會在因刺針而流血的位置塗抹鍋底的炭灰,使傷口能因為抹上炭灰而顯現黑色的紋路,使未來紋路變得明顯。根據保存者李直英女士口述:「工匠紋手會以炭灰先在手上畫草圖,紋手的順序是先紋手背在紋手指。工匠會利用一天的時間先紋好一隻手的手背,再利用一天的時間紋另一隻手的手背,之後再各花一天的時間紋左、右手的手指 。」 2.儀式過程2或第二天(如何籌備與籌備所使用的器物或材料、儀式過程、儀式特色) 紋手結束後,傷口會腫脹一段時間,在傷口癒合期間,紋手者會在清晨時去觸碰冰冷的石板、鐵鍋,減緩疼痛灼熱感。或將香蕉莖剖半後,用冰冷的內側敷在手上,達到止痛的效果。除此之外,部落族人會收集一種名為siji的辣椒葉,將其搗成汁液塗在傷口上可消腫。另外也會收集龍葵(samci)的葉子,搗碎後敷在手背上使紋路變得清晰,直到傷口癒合才算大功告成 。
  • 所屬族群
    類別名稱
    原住民


  • 主管機關聯絡地址
    屏東市菸廠路1號
  • 主管機關單位
    屏東縣文化資產保護所
  • 主管機關聯絡電話
    08-7210234
  • 主管機關名稱
    屏東縣政府
  • 所屬主管機關
    屏東縣政府
  • 主辦單位-聯絡人
    陳文山先生
  • 主辦單位-聯絡電話
    088791518
  • 主辦單位-名稱
    屏東縣來義鄉文化協會
  • 評定基準
    民間高度認同,並持續自主、自發參與/顯著反映族群或地方社會生活與文化之特色/其表現形式與實踐仍保留一定之傳統方式
  • 法令依據
    <<民俗登錄認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2條第1、2、3款
  • 保存者/保存團體
    李直英(歿)、湯瑞葉(歿)、李江金香(歿)、廖玉蕊(歿)、黃吳百合、李碧玉、何月美、屏東縣來義鄉文化協會
  • 指定(登錄)理由
    第1款「民間高度認同,並持續自主、自發參與」:來義鄉目前是手紋耆老最多也是手紋紀錄保存最完整的地區,並仍維持手紋文化傳承與延續。 第2款「顯著反映族群或地方社會生活及文化之特色 」:「手紋」詮釋著排灣族傳統社會階序倫理,受紋者經過部落同意,由部落宗長許可其在部落社會身份階序之對應圖紋進行刺紋。 第3款「其表現形式及實踐仍保留一定之傳統方式」:耆老手紋紋樣依照傳統刺紋方式刺在手背及手腕,透過血緣脈絡、圖樣的符號化,作為階級秩序的記號。
  • 代表圖像來源
    屏東縣文化資產保護所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