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物綜合描述: 器型呈米白釉,釉有開片,爐口表面有煙燻使用痕跡,爐口內壁有脫釉,無落款,底為三乳足,三足底接觸面疑似有釉層。 此件陶瓷香爐,造形特徵為︰斂口,圓腹,器底三乳形足,足底尖圓,全器施以米白色釉,釉色白中顯黃,釉面有細緻開片,施釉至三乳形足,接近足尖處露胎無釉。口緣處可見部份釉層剝離脫落,並有多處煙燻與髒污附著痕跡。透過50倍顯微放大,可見釉色偏白遮蓋性較高,隱約可見釉層內氣泡。200倍顯微放大,可見釉層表面顆粒狀與線狀風化痕跡,以及釉面開片內凹陷不規則風化痕跡。 2.文化資產價值論述: (1)本件米白釉三足爐為北港義民廟傳世文物,是典型中國福建漳州地區所燒造之白瓷,其原始功能與名稱應為「洗」,做為裝盛用水與洗滌器具,但在十九世紀晚期傳入臺灣後,其功能轉變為宗教儀式祭祀用「香爐」,成為北港義民廟後殿祭祀義犬將軍所使用之祭祀供器,被納入在地祭祀儀式與宗教信仰脈絡之中,實具有地方或族群之風俗、信仰、藝能或生活文化特色。 (2)本件米白釉三足爐經考證其所屬年代,可以追溯至十九世紀晚期,而其傳世脈絡可清楚對應光緒二十年(1894)北港義民廟所進行的第三次整修擴建,增設後殿「義犬將軍殿」,本件文物即是祭祀義犬將軍所使用的香爐供器,與地方歷史事件存在深厚淵源。 (3)本件米白釉三足爐的釉色與形態特徵明確,屬於典型漳州東溪窯(漳窯)所燒造的斂口圓腹三足洗,在十九世紀晚期入藏北港義民廟後,成為該廟後殿「義犬將軍殿」的祭祀用香爐供器,傳世脈絡明確,全器保存完整,臺灣所見相同傳世案例甚為稀少。 此北港義民廟漳州窯白釉三乳足爐,開片米白柚色,三足末端與底部未施釉,主體狀況佳,表面口緣有煙燻污漬,局部區域煙燻焦油混合落灰,凸出釉面。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