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賽夏族’a’owaz祈天祭

’a’owaz是賽夏族人向天神koko' wa:on祈求能風調雨順,農作物豐收,族人能安居樂業生活。是賽夏族農耕小米文化的象徵,為全族性的祭儀早期為四種祭儀分別是祈晴祭、祈雨祭、祈鎮風、祈驅疫,祭典執行的內容會隨著目的而不同,但是隨著時代的變遷,現在鎮風祭已廢止,而祈雨祭、祈晴祭和驅疫祭合併成為祈天祭。1945年之後,祈天祭每年舉行,並未中斷,歷次祭典儀式大致依照舊俗並無改變,並與文獻記載之儀式過程相符。在歷史與社會變遷下,具文化生命力,持續傳承與實踐,保留完整的祭典儀式結構。

基本資訊

  • 現況地址
    項次
    縣市
    鄉鎮市區
    地址
    1
    苗栗縣
    南庄鄉
  • 公告
    類別
    公告文號
    公告日期
    備註
    指定/登錄
    府文資字第1110011524B號
    2022-09-22 17:04:18.923
  • 級別名稱
    民俗
  • 種類
    種類代碼
    F5


    種類名稱
    儀式、祭典、節慶


  • 儀式過程及重要特徵
    ’a’owaz的舉行日期是以農曆元旦以後,農事已經播種的時機為準,過去曾定於農曆二月十五日左右,正逢農作物發出新芽的時間,但現今祭典多固定於農曆三月份舉行,最後就以三月十五日為基準。’a’owaz每年隨paSta’ay的舉行與否間隔舉行大祭,若當年舉行paSta’ay則舉行小祭,若無舉行paSta’ay則舉行大祭,大祭祭期三天,小祭祭期則只有一天。 ’a’owaz儀式流程如下: (一) 大祭: 1. 日期: 祭典前一個月左右,大祭之主祭暨祭團長老們先行會商決定祈天祭舉行之日期,大祭為期三天。 2. 祭前儀節: 祭典前一天中午,章姓長老會同潘姓長老至主祭家中,向主祭提出發起舉行祭典之要求,並討論此次祭典各個儀式進行之細節。下午則進行romhaep(竹占儀式)選出本次祭典的nomhomabos(意為捧供品之人,其在祈天祭地位僅次於主祭)。由章姓長老向占卜師敬酒,給予紅包並說明此次romhaep之目的與意義,接著眾人依序向占卜師敬酒,之後長老們依序將符合資格的潘姓男子姓名列出,再由占卜師進行romhaep並選出兩位nomhomabos。 3. 第一天: 當日上午主祭、賽夏族各姓氏長老以及族人齊聚於中港溪的東河溪、蓬萊溪匯流處舉行’a’iyalahoe:(河邊會談),此會議目的在於檢討上次祭典的缺失、經費運用及本次祭典之注意事項等,通常會討論至近午餐時分,第一天結束。 4. 祭典第二天: 當日上午在祭場(蓬萊溪中庄河段)進行殺豬儀式,豬隻由祭團的年輕男子成員負責殺豬、預製祭祀用之竹杯與竹籤,媳婦負責豬肉之清潔與烹煮,除豬肉外也蒸煮中午食用之糯米飯。 前述工作準備好後,就開始祭祀tatini’(祖靈),由各姓氏長老代表族人致祭,長老們左手持裝滿酒之竹杯,右手持肉串,面向東方,立於祭場大樹前(樹旁之地已事先除草整平),參與之族人分列於後,由各姓氏長老輪流致禱詞,希望tatini’能保佑今年風調雨順、農作物豐收。 長老致詞後將竹杯及肉串插於大樹前地上,再致禱詞,最後再行禮結束儀式。接著開始午餐,食物為糯米飯和豬肉(當日所殺之豬,另留半隻於隔天使用),在場者不論是否為賽夏族族人均可一起進食,第二天結束。 5. 祭典第三天: 當日早上族人抵達祭場後,每人(戶)繳交購買糯米的費用,祭屋(屋內供奉tatini’)旁的廚房則由祭團之媳婦蒸煮糯米,除了族人外,嚴禁非族人進入祭屋,主祭則會在祭屋內之火塘旁主持SinSinamol(告解)儀式。之後由本次祭典選出的兩位nomhomabos將預先訂購的一袋tata’(小米)取出,加入上次祈天祭留下的一束tata’,而後將所有tata’置於方形之木製鐵絲框架中,懸吊於火塘上方烤熟。 中午時,待廚房蒸煮之糯米已熟,祭團男子將糯米揉成一粒粒約橘子般大的飯糰,置於數個米籩中,殺豬儀式未接觸豬肉的祭團媳婦亦可一起揉飯糰。飯糰做好後,將所有人集中於祭場,門窗緊閉,由祭團男子兩人一組端著米籩發放糯米糰,此即為當日午餐,不論是否為族人皆可食用,但用餐過程絕對不能喝水或飲料,也不能到戶外去,孕婦則絕對不可吃飯糰。 約下午時,祭屋內之tata’烤熟時,其中一位nomhomabos將其中一小束tata’放入上午拿出之小米袋中,此一束tata’可用於久旱不雨而舉行的臨時祭典。之後兩位nomhomabos將其餘烤熟的tata’移至一大米籩中,二人將鞋脫去以腳踩tata’脫穗,過程中祭屋開放,族人皆可去摸二人之肩臂,尤其是從未參加祭典者,此即talsapal(拍肩儀式)。接著由祭團媳婦將小米踩脫於穗,之後將米臼推至祭屋火塘旁,將已脫穗之tata’置其內,先由兩位nomhomabos象徵性舂之,而此時再度開放族人行talsapal,之後由潘、錢、根姓之媳婦輪流舂米,凡欲舂米之媳婦必須先進行過talsapal(但前一日殺豬儀式接觸過豬肉者除外)。 待小米大致舂好時,廚房亦已燒好熱水等待,其中一位nomhomabos持米籩將小米殼篩出,此時族人仍可進行talsapal,待小米全部舂好時,兩位nomhomabos將所有小米集中於臼內,由二人再象徵性持杵舂米,並進行最後一次talsapal。小米篩好後由其中一位nomhomabos集中於米籩內,並以另一米籩覆蓋,與另外一位nomhomabos一起攜往廚房,途中任何人皆不得碰觸此二人。小米之篩洗、蒸煮過程均由兩位nomhomabos進行,木製蒸籠是由芒草為底層,防止小米流失。蒸煮過程中兩位nomhomabos一起切前一日留下的豬肉,並做好獻祭之肉串。另外還要準備一個小米籩,上置七疊(兩片一疊)之rikar樹葉。 傍晚時,小米蒸熟後,先由其中一位nomhomabos取煮熟的小米在rikar樹葉上各放少許,米籩中央放置兩串貝珠,其於小米由祭團成員揉成小飯糰。此時參與祭典者皆進入祭場內,祭團青年將小飯糰分發眾人食用,一樣不可喝水或任何飲料,孕婦則絕對不可吃飯糰。 之後主祭及各姓氏長老持肉串與裝酒之竹杯,其中一位nomhomabos捧著裝小米和貝珠之米籩,一起到離祭場左方一百多公尺之竹林內獻祭,其於族人則全部留於祭場內。竹林內,長老們面向東方輪流祝禱,祈求雨霧之神平時能藏於高山岩洞,或遠颺大海之濱,等到族人需要時再請諸神回來。祝禱完成後,長老們將肉串及竹杯插於地上,米籩中的小米和貝珠則由兩位nomhomabos一起拋獻於地上,獻祭完成後回到祭場內,途中不可回頭,否則獻祭會失效。回到祭場內後,此時在分食前一天所留下的豬肉,之後門窗大開,參與者不再逗留而離開祭場返家,祭典結束。人類最早的宗教宗拜形式是自然崇拜,也就是將自然物或自然力化為神靈,並且把怠情和願望寄託在自然神身上,祈天祭的tatini是koko wa:en,她是雷神之女,也就是由自然力所化身的神靈,因此,祈天祭在本質上來看,是屬於宗教崇拜。 (二) 小祭: 小祭的祭期僅一天,儀式與大祭的第三天相同。
  • 所屬族群
    族群名稱
    賽夏族


    類別名稱
    原住民


  • 主管機關聯絡地址
    苗栗縣苗栗市自治路50號
  • 主管機關單位
    文化資產科
  • 主管機關聯絡電話
    037-352961分機713
  • 主管機關名稱
    苗栗縣政府文化觀光局
  • 所屬主管機關
    苗栗縣政府
  • 主辦單位-名稱
    苗栗縣賽夏文化藝術推展協會
  • 評定基準
    傳統性:具有古昔生活傳承,風俗形成與發展者/地方性:民俗其形成與發展具地方特色,或與其他地區有顯著差異者/歷史性:由歷史事件形成,具有紀念性意義者/文化性:具有特殊生活文化價值者
  • 法令依據
    <<傳統藝術民俗及有關文物登錄指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2條第2項第1、2、3、4款
  • 保存者/保存團體
    苗栗縣賽夏文化藝術推展協會
  • 指定(登錄)理由
    (1) ’a’owaz是賽夏族人向天神koko' wa:on祈求能風調雨順,農作物豐收,族人能安居樂業生活。是賽夏族農耕小米文化的象徵,為全族性的祭儀早期為四種祭儀分別是祈晴祭、祈雨祭、祈鎮風、祈驅疫,祭典執行的內容會隨著目的而不同,但是隨著時代的變遷,現在鎮風祭已廢止,而祈雨祭、祈晴祭和驅疫祭合併成為祈天祭,由潘姓主祭,民間高度認同,並持續自主、自發參與。 (2) ’a’owaz的舉辦都在農曆三月份舉行,以三月十五日為基準。’a’owaz每年隨paSta’ay的舉行與否間隔舉行大祭(西元單數年),若當年舉行paSta’ay,’a’owaz就舉行小祭(西元雙數年),若無舉行paSta’ay,’a’owaz就舉行大祭。大祭祭期三天,小祭祭期則只有一天。根據耆老記憶所及,1945年之後,祈天祭每年舉行,並未中斷,歷次祭典儀式大致依照舊俗並無改變,並與文獻記載之儀式過程相符。在歷史與社會 變遷下,具文化生命力,持續傳承與實踐,保留完整的祭典儀式結構。 (3) 傳統上的祈天祭是由撒萬(Sa:wan)氏族所主持,今日對應的姓氏為潘姓、錢姓、根姓三姓。不論大、小祭,祭典的主祭皆為潘姓。此處所謂潘姓主祭,範圍較Sa:wan氏族要小得多,僅限於目前居住在南庄鄉蓬萊村的潘姓家族。現今主祭人選的產生是由romhaep(竹占儀式)決定。至今仍保存著傳統形式持續舉行,主持祭儀的Sa:wan氏族扮演著重要角色,在各家族間能凝聚共識並取得信任,積極參與祭典,鮮明的性別分工,可看見彼此合作、經驗傳授的族群和諧關係。不分老少,家族積極參與,凸顯出賽夏族對祈天祭的高度重視,其表現形式及實踐仍保留表現原住民族文化之歷史重要性也展現出部落傳統組織文化顯著性和傳承性。
  • 代表圖像來源
    潘秋榮/攝影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