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北埔姜屋天水堂(新屋)

建築興建史、使用變遷史 北埔姜屋天水堂(新屋)為一堂六橫的合院建築。「天水堂」為姜家的堂號,新屋表示是在老屋之外另建的新夥房屋,當地人多以天水堂二房稱之。 姜秀鑾為金廣福墾號第一代墾戶首,子孫多居住在金廣福公館旁的天水堂,至日治初期人丁眾多,因此在明治四十(1907)年左右,由姜紹猷與姜振乾等人在老屋附近興建新的天水堂。到大正四(1915)年姜榮華(第三代墾戶首)、姜榮富二大房子孫分產時,新屋則歸二房榮富子孫居住,因此被稱為「天水堂二房」,以區別姜秀鑾創建之「天水堂大房」。 天水堂(新屋)原為一堂八橫的大規模民宅,聘請在地客籍匠師設計興工,為一座規模宏大且精緻的夥房屋。可惜左外二橫屋因關刀山大地震(西元1935年)後道路拓寬而拆除,現存一堂六橫屋規模外加一日式建築。更可惜的是在民國九十五(2006)年正堂失火,正身本體毀壞嚴重。 由於天水堂新屋是姜榮富一脈的公廳,與北埔開墾、發展歷史密不可分,且建築融合了客、閩丶日式的建築結構技術與住宅文化,為多文化載體,極具時代特色。故於民國一一○(2021)年指定為古蹟。 建築相關之人物事件歷史 姜氏家族來台祖姜朝鳳,乾隆二(1737)年由廣東省陸豐縣來台,先在紅毛港落腳,後代往九芎林庄發展,發展至第四代姜秀鑾成為當地領導人物。 清道光十四(1834)年冬,基於防番與開墾雙重理由,淡水同知李嗣鄴示諭客籍的九芎林總理姜秀鑾與閩籍新竹西門總理林德修,招募二十四股,合作設立「金廣福墾號」,進行北埔一帶的開墾與隘防工作,姜氏家族歷經四代墾戶首至清末裁隘,前後約五十年,開闢廣大山林田野,其範圍包含北埔、峨眉、寶山三鄉鎮,故稱為金廣福大隘。 建築場所精神價值 北埔姜屋天水堂(新屋)為金廣福墾戶首姜家於日治初期所興建的家族夥房屋,現存一堂六橫格局,且在建築中對待客空間之規劃,如過廊、天井山水造景、客房客廳、待客茶水間等設置,於臺灣漢人傳統合院建築中極為獨特少見。 天水堂正堂雖曾遭祝融,但大部分建築構材仍獲保存,殘存之木雕、彩繪、剪粘、石雕、交趾陶等匠藝精美,橫屋天井山水造景、斗子砌牆、屋頂等傳統建築構造及施工技術,表現當地匠師技藝。

基本資訊

  • 現況地址
    項次
    縣市
    鄉鎮市區
    地址
    1
    新竹縣
    北埔鄉
    中興街44巷1鄰1號
  • 公告
    類別
    公告文號
    公告日期
    備註
    指定/登錄
    府授文資字第1109050128號
    2021-07-01 00:00:00.0
    變更/修正
    府授文資字第1109050265A號
    2021-12-02 00:00:00.0
    重新指定
    變更/修正
    府授文資字第1129050191號
    2023-08-08 00:00:00.0
    地號異動
  • 級別名稱
    縣(市)定古蹟
  • 種類
    種類代碼
    A3


    種類名稱
    宅第


  • 所有權屬
    身分
    名稱
    土地所有人
    姜OOOOOOOOOO
  • 主管機關聯絡地址
    302新竹縣竹北市縣政九路146號
  • 主管機關單位
    文化資產科
  • 主管機關聯絡電話
    03-5510201分機600~612
  • 主管機關名稱
    新竹縣政府文化局
  • 所屬主管機關
    新竹縣政府
  • 評定基準
    具高度歷史、藝術或科學價值者/表現各時代營造技術流派特色者/具稀少性,不易再現者
  • 定著土地範圍(公告地號)
    項次
    縣市
    鄉鎮市區
    大小段
    地號
    1
    新竹縣
    北埔鄉
    公園段
    181-4(部分)
    2
    新竹縣
    北埔鄉
    公園段
    181-5(部分)
    3
    新竹縣
    北埔鄉
    公園段
    181-7(部分)
    4
    新竹縣
    北埔鄉
    公園段
    181-10(部分)
    5
    新竹縣
    北埔鄉
    公園段
    181-11
    6
    新竹縣
    北埔鄉
    公園段
    181-13
    7
    新竹縣
    北埔鄉
    公園段
    183(部分)
    8
    新竹縣
    北埔鄉
    公園段
    183-1(部分)
    9
    新竹縣
    北埔鄉
    公園段
    183-3(部分)
    10
    新竹縣
    北埔鄉
    公園段
    183-4
    11
    新竹縣
    北埔鄉
    公園段
    207-1
    12
    新竹縣
    北埔鄉
    公園段
    207-3
    13
    新竹縣
    北埔鄉
    公園段
    207-4(部分)
  • 緯度
    24.701231
  • 經度
    121.058725
  • 法令依據
    <<古蹟指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2條第1項第1、2、3款
  • 影音多媒體圖片
    檔案網址


    拍攝者
    陳奕涵


    多媒體名稱
    山牆


    拍攝時間
    2021/09/13


    檔案網址


    多媒體名稱
    空拍圖


    檔案網址


    拍攝者
    陳奕涵


    多媒體名稱
    正廳燕尾造型


    拍攝時間
    2021/09/13


    檔案網址


    多媒體名稱
    花台造景


    檔案網址


    多媒體名稱
    北埔姜屋天水堂新屋-側廊


    檔案網址


    多媒體名稱
    牆面剪黏裝飾


    檔案網址


    拍攝者
    徐煥相


    多媒體名稱
    北埔姜屋天水堂(新屋)_老照片掃瞄


    檔案說明
    坐落於「天水堂大房」西邊巷內,建於清光緒末年,已有100多年歷史,為臺灣少見之「一堂八橫」形式民宅。姜氏家族脈衍至十八世紀時,因人丁眾多,遂另建新宅,即「天水堂二房」,以此別於「姜秀鑾」創建的「天水堂大房」。


    拍攝時間
    2001/9/12


  • 指定(登錄)理由
    1.具高度歷史、藝術或科學價值者:清光緒三十三(1907)年由金廣福墾號墾首姜秀鑾之家族創建。金廣福墾號為淡水廳同知諭令粵、閩籍人士合組而成,是清代台灣沿山地區規模最大的武裝拓墾組織,對台灣土地開發史具重要意義。姜秀鑾於當時拓墾組織總部及隘防指揮中心金廣福公館旁建造天水堂作為家族居所,後子孫繁衍另建造姜屋天水堂新屋。北埔姜屋天水堂(新屋)雖曾遭祝融,但大部分建築構材仍獲保存,殘存之木雕、彩繪、剪粘、石雕、交趾陶等匠藝精美,橫屋天井山水造景、斗子砌牆、卵石砌基礎、屋頂等傳統建築構造及施工技術,表現當地匠師技藝。於見證北埔地區墾拓歷史及姜氏家族宅邸之建築藝術,皆具保存價值。 2.表現各時代營造技術流派特色者:北埔姜屋天水堂(新屋)在漢人傳統合院的空間配置型態中,融合了客、閩丶日式的建築結構技術與住宅文化,為多文化載體,極具時代特色。主要表現如建築外觀使用閩南建築常見的紅磚斗子砌工法;內部空間圍繞天井,隔間牆使用土坯風乾磚砌築丶白灰粉牆等,具客家傳統宅院建築特色;客房設有土間丶架高地板的大床、床之間與押入,則受日本住宅文化影響。建築正面為「大壁」粉白牆,室內隔間以「真壁」修飾牆面,背面則採用日式「下見板張」來保護土坯磚砌牆體,表現當代營造技術。且因1935年大地震後,部分橫屋改採日式木構造軸組系統、洋小屋組加強防震,為時代營造技術之見證。 3.具稀少性,不易再現者:北埔姜屋天水堂(新屋)現存一堂六橫(左二右四),由右側四橫屋,仍可見原一堂八橫之弘大格局,具稀少性不易再現。且在建築結構中對待客空間之規劃,如過廊、天井山水造景、客房客廳、待客茶水間、廁所區位等設置,於台灣漢人傳統合院建築中極為獨特少見。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