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邵族年祭

邵族的行政地位在日本統治殖民時期,有時為「生蕃」,有時為「熟蕃」,有時卻又被稱「化蕃」。學術上,早期的日本學者移川子之藏(1930)小川尚義(1944)都還把邵族歸在平埔族中。到了民國時期,官方將原住民分為阿美族、泰雅族、布農族、排灣族、鄒族、卑南族、魯凱族、達悟族、賽夏族等九族,邵族人雖具有平地原住民身分,卻不被規劃為一族。民國六十一年出版的《台灣省通誌》卷八同冑志邵族篇中說:「邵族在民族學上之所屬……以往數十年間,或被認為阿里山曹族之一支,或與布農族較密切,並無定論。」邵族歸屬的爭議,一直到民國九十年有了明確的界定,成為原住民第十族。 清代水沙連六社之中,田頭(tafwale)、水裡(kankwan)、貓蘭(katafatu)、沈鹿(pawan)四社皆屬於邵族,分別居住在今南投縣魚池鄉境內 。日人在1919 年(大正八年)八月,開始興建日月潭發電廠,並因而淹沒了邵族人居住的村社。為了安頓邵族人,於1934年(昭和九年)將他們移居到卜吉社(今日月村),每祭只剩日月村一丁口分配兩分地以維持生計。現今邵族分佈於南投縣魚池鄉日月村與水里鄉頂崁村為主,目前居民以南投縣魚池鄉日月村較多數,祖靈有定期舉行。 祭拜公媽籃仔的傳統是邵族獨有,邵族的傳統宗教信仰圍繞著公媽籃仔運行。傳統上,以戶為單位的邵族人祭拜公媽籃仔,以表達對祖先的崇敬與追思。民族學上,以祖先崇拜的儀式行為作為區分家庭的認定標準。民族學上的「戶」是「社會戶」,邵族以拜同一個公媽籃仔或公媽牌作為區分的標準。公媽籃仔是邵族傳統拜公媽的形式,然而在通婚、與Ho-lok人混居、民間信仰、基督教的多重影響之下,邵戶拜公媽的祭儀形式已經產生變異。 在水里鄉頂崁村(大平林)的邵族人,已沒有拜公媽籃仔的習俗,也不再從事傳統祭儀;居住在魚池鄉日月村,約四十幾 戶的邵族人,仍傳承祭拜公媽籃仔的傳統,自成別於他族、獨樹一格的文化祭儀。 在日月村,邵族仍透過先生媽與公媽籃仔內的祖靈溝通,從事傳統公媽籃仔祭儀。除了信仰基督教的邵族人外,其他都普遍接受Ho-lok人的民間信仰,在家中奉祀神明。他們平時參與廟會活動,每逢Ho-lok人的節慶,如元宵節、端午節、中秋節、過年等,都會祭拜家中的神明,或是到廟宇參拜。有些在家中設置祖先的公媽牌,將公媽籃仔放在公媽牌的左側,與公媽牌並列安置在神明桌上。遇到邵族傳統祭典時,拜公媽籃仔;遇到Ho-lok人節日則拜公媽牌,形成《拜公媽-邵族家庭的通婚與繼嗣的民族學意義》中稱為「並拜公媽籃仔與公媽牌」的現象。 除了先生媽失傳的危機外,還有「與Ho-lok人混居」及「通婚的直接影響」兩項因素,使日月村邵族開始拜公媽牌。同時祭拜公媽籃仔與公媽牌的結果,也出現公媽籃仔尚未分家,而公媽牌卻已經分家的現象。 頂崁村邵族拜公媽籃仔的傳統已經消失,最主要是因為老先生媽去世後,無人傳承,在失去與祖靈溝通媒介的先生媽情況下,因而無法繼續舉行傳統儀式來拜公媽籃仔。在沒有人會傳統拜公媽籃仔的祭儀下,又公媽籃仔與公媽牌都是拜公媽的基本信仰下,於是頂崁村邵族轉以公媽牌取代公媽籃仔,以拜公媽牌的方式祭拜祖先。頂崁村邵族在改拜公媽牌後,有些因家中發生火災公媽籃仔被燒毀,有些因改拜公媽牌後,自行將公媽籃仔火化,祖先傳承的公媽籃仔未能留下。其中有三戶,雖然公媽籃仔已不存在,但仍然保留祖先的衣物,改以木盒裝起來,置在公媽牌的後面,一同祭拜。推測在1950~1960年代之間,頂崁村(大平林)傳統宗教活動漸漸式微終至消失,目前村內唯一的廟宇「龍德堂」成為大平林邵族的宗教信仰中心。 陳奇祿(等)1996《日月潭邵族調查報告》中提及邵族屬於父系氏族社會,共有七個氏族,袁(sinawanan)、石(skatafatu)、毛(skapamumu)、陳(skahihian)、高(stamarutaw)、筆/白(sapit)、朱/丹(stanakjunan),氏族是外婚單位,同氏族的男女不能結婚,以往各氏族曾具有部落政治經濟及宗教職務上分工的功能:袁、石兩姓具有部落政治優勢的影響力;毛姓專司祭曆,及從事冶鍜和武器的製作;陳、高兩姓分司祭儀上的職務等。傳統的邵族頭目是世襲制度,有袁姓與石姓兩個頭目系統。 昔日各氏族擁有各自的領地:在日月潭一帶擁有最廣大領地的袁姓;擁有魚池及司馬鞍一帶土地的石姓;領地在水里方面的毛姓;沒有土地的陳、高兩姓,依附大姓居住。 張炳楠監修1972《台灣省通志》第九冊(卷八.同胄志.邵族.平埔族篇)寫著:邵族稱超自然物為 qali,有善惡之分,maqitan a qali是善良的人死後變成的善靈,可驅除惡靈。善靈是邵族最高祖靈pacalar和氏族祖靈apu,具有驅除惡靈,並賜福族眾的能力,向祖靈祈禱可得其庇祐;maqarman a qali是橫死者死後變成的惡靈,會在人間作祟,影響作物收成與家畜繁殖。惡靈又分為matinatinaq aqali黑精與daqrahaz水精,黑精全身漆黑、狀極恐怖,能使人生病,水精潛入水中使船翻覆溺人。 陳奇祿等1996《日月潭邵族調查報告》:邵族的祖靈有五位,最高祖靈pacalar,居住在lalu島(拉魯島)的大茄冬樹下,是先生媽的祖師。先生媽由此處傳承得到認同,在治病或驅邪時祈求pacalar駕臨以驅除惡靈;其他四位祖靈則是五姓氏族的始祖,袁姓始祖mashqashqa,高姓始祖malhipulu,陳姓始祖fuliti,毛姓與石姓的共同始祖amulish 。 邵族的祖靈信仰體現於 ulalaluan 之上,ulalaluan 是一只籐製的籃子,裡面裝有祖先留下的衣物,代表祖靈的存在。學術界將ulalaluan 稱為祖靈籃,邵族人今多以Ho-lok 話稱為「公媽籃仔」。裡面的衣物只有親人與先生媽可以碰觸,外人不得任意碰觸,否則會招致不幸。兄弟分家時,可另外製作一只新籃後,從舊籃中分割一塊祖先的衣物置入新籃中,表示引入祖靈,爾後家人可以添入新衫。 邵族每逢傳統歲時祭儀,族人必須透過先生媽與公媽籃仔內的祖靈溝通,完成拜公媽籃仔的儀式。「先生媽」」邵族語稱為misshimshi,在日本統治殖民時期稱為 shinshi,可能來自日語「先生」,現在邵族人則以 Ho-lok 話稱作「先生媽」。 傳統上,先生媽負責的工作包括治病、招魂、主持婚喪以及重大祭儀。另外,築屋、造船、買車或是買賣牲畜,也會請先生媽來家中祭告祖靈。先生媽治病的功能現在已經式微,主要的工作是主持各項傳統歲時祭儀,以邵語唸咒語替邵族人與祖靈溝通。現在邵族人遇有婚喪喜慶,仍會習慣請先生媽來祝禱或作法事。在各種外來文化的衝擊下,未來邵族的傳統特色是否能再發揚光大,或有所調整,「先生媽」的職能與傳承,應是指標之一。 鄧相揚1999《邵族華采》說明:Paipaz在邵語的意思是「作給人看」,現在邵族人都以Ho-lok話稱之為「爐主」,漢人社會,爐主是迎神廟會負責統籌的人,由於邵族普遍接受平地漢人的民間信仰,於是將豐年祭期間的擔任統籌任務的 paipaz,也稱作「爐主」。「爐主」在祭典期間須投注許多財富與心力,因此擔任爐主是一種發心與還願的自願性行為。因此,邵族人認為必須在夫妻雙全的情況下,在丈夫的輔助下,妻子才能擔任爐主。爐主除了是自願性外,也必須受到部落會議的推舉,具有家族認定推舉的意義。儀式上,爐主必須從娘家取來衣物,放入公媽籃仔內,以表示不再屬於娘家的人,轉而正式成為夫家的成員。傳統歲時祭儀,先生媽進行mulalu祭祖儀式時,必須將家族內每一成員的名字唸給公媽籃仔內的祖先聽,以期得到祖先的庇祐。娶進門的媳婦,在尚未當爐主之前,不列入家族成員,先生媽以「來家裡做工的女子」告知祖先,直到當過爐主之後,先生媽才會將媳婦以家族成員的身分唸給祖先聽。娶進門的媳婦無論是邵族或是外族,要從娘家家族身分轉換為夫家家族身分,都必須經過當爐主的過程,才能獲得祖先認定其為家族中的一份子。

基本資訊

  • 現況地址
    項次
    縣市
    鄉鎮市區
    地址
    1
    南投縣
    魚池鄉
  • 公告
    類別
    公告文號
    公告日期
    備註
    指定/登錄
    府授文資字第09800916773號函
    2009-04-23 08:55:24.94
    指定/登錄
    府授文資字第10702682761號
    2018-12-06 16:32:49.132
  • 級別名稱
    民俗
  • 種類
    種類代碼
    F5


    種類名稱
    儀式、祭典、節慶


  • 儀式過程及重要特徵
    早期邵族的重要祭儀有農耕祭儀和漁獵祭。農耕祭儀包括有播種祭mulalu pisazaj、播種後祭mulalu patpari、移植祭、除草祭maqes nila pazaj、收割祭mulalu C putawn pazaj、豐年祭mulalu malhaqitan (lusan)、收藏嚐新祭picaning sapa等;漁撈祭則有狩獵祭matancun和拜鰻祭mulalu tuza。目前邵族仍舉行的重大的歲時祭儀包括播種祭、氏族祖靈祭、除草祭、狩獵祭以及豐年祭,其中「氏族祖靈祭」僅限於邵族頭目袁姓與石姓後裔舉行,他們各自到祖先舊部落遺址祭拜祖靈。在文化特質方面,杵歌及公媽籃仔為邵族所特有。 自1994年起,邵族每年都會舉行隆重的豐年祭儀(lusin即邵族過年),藉由祭儀的舉行,來讚頌祖先,祈求祖靈賜福,讓邵族人衣食無缺、平安健康,並藉此將邵族的文化傳繼下去。祭儀包括: 1. 舂石音maSbabiar 於農曆7月最後一晚,族人在頭目袁福田家前舂石音,宣告新的一年即將到來,傳統上只允許婦女為之,現在則是男女族人皆可舂石音。「舂石音」是最具特色的文化風采,更是豐年祭儀中最重要的一部份,當族人在頭人家舂起石音時,正是邵族豐年祭的前奏。 2. 新年首祭mulalu lusan 農曆八月初一,是邵族傳統新年的第一天,一早族人在正廳門邊插用以驅邪的水草(Saqulh),這一天不能吃有添加鹽分的食物。各家將公媽籃仔與裝著糯米飯的小畚箕送至祭場,由先生媽整理籃內衣物,並祈禱祖靈賜平安。若已推舉出爐主,則爐主必須準備一只盛有糯米的大鍋送至公廨,由先生媽向祖靈宣示這對夫妻擔任豐年祭的主祭。後由各戶人家從祭場提回公媽籃仔與供品,再由先生媽分三組挨家挨戶祭拜公媽籃仔。 3. 擦手臂除穢儀式titiSin 農曆八月初一,當先生媽在祭場中舉行儀式時,負責titsin的毛老先會在門前,以粽葉為男性族人擦拭手臂,進行除穢祝禱儀式,此祭舉行時女性不能靠近。完成之後舉行部落會議,推舉爐主。 4. 飲公酒miqiha tuktuk 於農曆八月初一傍晚六點左右開始,族人聚集在毛家,由鑿齒師paruparu獻一缸酒(tuktuk)給先生媽,接著為期三天從初一至初三挨家挨戶的喝酒,稱為飲公酒 miqiha tuktuk。據傳統,初一飲公酒是從毛家開始,接著是袁姓頭目和石姓頭目家,藉由飲公酒,各戶人家準備禮物、酒獻給先生媽,以表達謝意。 5. 狩獵儀式 農曆八月初二,由高姓長老高倉豐帶領青少年到後山舉行狩獵儀式,祈求祖靈賜福族人狩獵豐收,儀式後,前往毛家,由毛老先為他們祝禱,希望青少年能成為狩獵高手及保護聚落安全的勇士。 6. 甜酒祭mulalu supak 農曆八月初二,當族中男子舉行狩獵祭時,先生媽在祭場以甜酒釀 supak 祭拜祖靈,各戶族人準備一碗甜酒釀,陳姓與高姓兩位鑿齒師則準備較大的陶甕獻給祖靈,若該年已選出爐主,則爐主必須以大鐵鍋盛甜酒釀送來祭場,表示將舉行「大過年」,若祭場沒有大鐵鍋,表示僅只是「小過年」。 7. 鑿齒儀式paruparu 農曆八月初三,由陳家長老及高家長老於陳家門前廣場負責舉行鑿齒儀式,早期邵族少年,無論男女都要接受鑿齒儀式,讓鑿齒師敲下兩邊上顎的犬齒,是代表成年的儀禮;現在則象徵性的在上顎犬齒上方敲一下,已流於形式,主要在祈求祖靈庇佑,讓青少年族人平安長大。晚上,在陳家正廳,由兩位鑿齒的長老進行象徵性的牽田儀式smangqazaSuwam Smayla,領唱平時被禁唱的歌謠,族人手牽手跳舞至深夜。若該年舉行「小過年」,則儀式到此便告一段落。 8. 蓋祖靈屋hanan及祖靈屋前的祭儀 若舉辦「大過年」,農曆八月初四,每年輪流在陳姓或高姓的門庭前蓋祖靈屋,每戶將公媽籃仔和日月形狀的麻糬供品送到祖靈屋前,陳家及高家則準備專門祭祀陳姓與高姓祖靈的白鰻形狀的麻糬祭祀品,由先生媽進行祭祀。從這天開始,族人每夜都到祖靈屋前唱歌跳舞,正式進入牽田儀式。 9. 牽田maStatuya 從農曆八月初五至十一日,這幾天族人每夜必須到祖靈屋前舉行牽田儀式,族人不分男女老少,戴上花草藤蔓編織的頭飾,先灑酒給祖靈,手牽手圍成圓圈,吟唱祖先之歌,跳著圈舞,藉此與祖靈溝通。 10. 豐年祭進行到一半的祭儀malalu minfazfaz 農曆八月十二日,由先生媽以甜酒釀祭拜祖靈。當晚,將代表族人最高祖靈的日月盾牌 rifiz,供奉在祖靈屋內。日月盾牌是祖先使用的盾牌,邵族祖先曾在戰爭中創下英勇事蹟,後人因此將之視為祖先存在的象徵,安奉日月盾牌之後,並進行牽田。 11. 迎祖靈出巡mangatubi 農曆八月十三日,在爐主的帶領下,族人手牽手排成一列,吟唱歌曲進入祖靈屋迎祖靈,從祖靈屋出來的隊伍,帶著竹雞掃,隊伍的最後一位拖著掃把,挨家挨戶出巡日月村全境,象徵族人在祖靈庇護下,各家都能平安健康衣食豐足。回到祖靈屋後,族人於祖靈屋前牽田。 12. 最後祭儀mulalu minriqus 由長老開會決定日期,每戶的公媽籃仔送到祭場,由先生媽進行mulalu minriqus,表示豐年祭即將結束。爐主夫婦完成了豐年祭期間的職務,則爐主妻子的衣物可以被放入夫家的公媽籃仔,表示她的生靈被供奉在夫家的公媽籃仔裡,正式成為家中的一份子。 13. 最後飲酒mingriqus miqilha 長老開會決定祭儀結束的日期,當天傍晚,將日月盾牌請到爐主家正廳的供桌上,由爐主準備豐盛的酒食款待族人,並準備紅包及禮物致贈娘家和先生媽。酒食後長老及先生媽進入正廳,由鑿齒師唱詠祖靈之歌,族人陸續圍成小圓圈,再到廣場形成大圓圈,接著在鑿齒師的授意下,爐主揹著日月盾牌到各戶人家祈福,此時男性族人可以觸摸盾牌,以獲得祖靈賜福。祖靈來到邵族人家前,主人會點燃鞭炮熱烈歡迎,形成當晚鞭炮聲與歌舞聲不斷的熱鬧情形。 14. 拆除祖靈屋 由長老開會決定日期,結束豐年祭所有祭儀活動之後,便要拆掉祖靈屋,在此之前,由先生媽僅對陳姓和高姓鑿齒師的公媽籃仔主持最後一次的祭儀。再由男性族人迎日月盾牌回鑿齒師的家中的正廳安放。然後拆除祖靈屋,豐年祭正式結束。(日月盾牌平時不被供奉,輪流放置在鑿齒師陳家或高家。)
  • 所屬族群
    類別名稱
    原住民


  • 主管機關聯絡地址
    南投市建國路135號
  • 主管機關單位
    文化資產科
  • 主管機關聯絡電話
    0492231191
  • 主管機關名稱
    南投縣政府文化局
  • 所屬主管機關
    南投縣政府
  • 評定基準
    傳統性:具有古昔生活傳承,風俗形成與發展者/地方性:民俗其形成與發展具地方特色,或與其他地區有顯著差異者/文化性:具有特殊生活文化價值者/典範性:民俗活動具有示範作用,可顯示其特色者
  • 法令依據
    文化資產保存法第59條、傳統藝術民俗及有關文物登錄指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4條
  • 保存者/保存團體
    南投縣魚池鄉邵族文化發展協會
  • 指定(登錄)理由
    為深具地方特色之民俗活動,已具國際級之文化活動意義,但因人才凋零,應更重視。 邵族年祭每年經由邵族Lus'an祖靈祭籌備會發起、討論後辦理,登錄保存團體南投縣魚池鄉邵族文化發展協會為邵族民族議會之執行單位。
  • 代表圖像來源
    南投縣政府文化局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