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埔里祈安清醮

埔里祈安清醮為大埔里地區流傳已久的一項文化傳統,自二十世紀初葉祭典發軔以來,依循傳統每逢子年辦清醮,並在卯年辦理三獻清醮(醮尾),祭典儀式規模盛大,且世代相傳百年以上。 目前可見的歷史相關史料,有大正13年的醮壇老照片及昭和11年醮壇老照片及相關文獻紀錄,由此顯示,埔里祈安清醮祭典創始至今至少將近有百年未曾間斷。除了逢子年辦理清醮,自民國41年起,再逢卯年再舉行三獻清醮(醮尾)。 這項有百年傳承的祭典,由地方大廟恆吉宮媽祖廟擔任總壇綜理醮局,下設東、南、西、北四大柱醮壇及63座分壇,醮區含括埔里鎮全境33里及仁愛鄉2村,參與人數達十萬左右。根據上一科清醮當時的統計,境內繳納丁口錢家戶高達75%,顯示這場清醮祭典充分獲得社群所認同,全境於建醮期間嚴守茹素的習俗早已約定成俗,如此12年一次的建醮、再逢卯年辦理三醮的祈安清醮祭典百年傳承,綜觀全台極為罕見。

基本資訊

  • 現況地址
    項次
    縣市
    鄉鎮市區
    地址
    1
    南投縣
    埔里鎮
  • 公告
    類別
    公告文號
    公告日期
    備註
    指定/登錄
    府授文資字第11100183901號公告
    2022-01-22 11:45:56.109
  • 級別名稱
    民俗
  • 種類
    種類代碼
    F5


    種類名稱
    儀式、祭典、節慶


  • 儀式過程及重要特徵
    1、由總壇策畫主理醮典的傳統穩固傳承,百年間祭典依照頻率穩定延續,成為埔里地區最重要的常民生活盛事,每逢十二年建大醮、再過三年舉行三獻,成為該區居民重要的生命週期,將過往由區域發起的集體祈安建醮祭典的傳統延續,轄境居民團結參與醮典,將之視為地方最大盛事之現象,構成一項深具特色的民俗文化。 2、庚子年建醮仍維持歷年的丁口錢傳統,建醮開支仰賴醮典區各家戶丁口錢所得,本次建醮丁口錢由告里鄰長負責收取,每人原則400元,經統計收取率達8成左右,顯示社群於這項民俗的參與度。 3、建醮法會主壇設於埔里鎮大廟恒吉宮媽祖廟,東、西、南、北四柱壇則鎮上四周設置,除了南壇地點因土地取得問題而不同於上一科醮典當時的位置,其餘三外壇與9年前的三獻祭儀地點相同,埔里全鎮及仁愛鄉南豐村、霧社地區廣設63座分壇,並且全境240多家宮廟皆參與,是當地社群總動員的一項民俗宗教文化盛事。 4、埔里建醮內壇的斗燈首例年來採取世襲制度傳承延續,同時也設捐首一職由里長擔任,讓社群跟祭典更密切。不同於全國各地醮典廣泛採用的緣金登記制度,顯示這項民俗祭儀具備的特殊性。
  • 所屬族群
    族群名稱
    福佬


    類別名稱
    漢民族


  • 主管機關聯絡地址
    南投市建國路135號
  • 主管機關單位
    南投縣政府文化局
  • 主管機關聯絡電話
    0492231191#408
  • 主管機關名稱
    南投縣政府
  • 所屬主管機關
    南投縣政府
  • 評定基準
    民間高度認同,並持續自主、自發參與/顯著反映族群或地方社會生活與文化之特色/其表現形式與實踐仍保留一定之傳統方式
  • 法令依據
    <<民俗登錄認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2條第1、2、3款
  • 保存者/保存團體
    財團法人埔里鎮恒吉宮
  • 指定(登錄)理由
    1. 埔里祈安清醮傳承百年,發展脈絡完整,傳承淵源具體明確,具可追溯歷史脈絡、顯現持續累積與發展之軌跡。 2. 建醮開支靠醮區內各家戶繳交丁口錢支應,埔里民眾普遍參與,學校、社區、民間社團全面投入,顯示民眾高度認同,並持續自主、自發參與。 3. 舉醮與當地大廟的創建及在地災難歷史事件的關聯性相當深厚,百年來每逢子年就辦理建醮,並隔三年舉辦三獻,顯著反映族群或地方社會生活與文化之特色。 4. 祭典科儀程序完整,仍依照傳統形式辦理,整體民俗活動表現形式與實踐仍保留一定之傳統方式。
  • 代表圖像來源
    南投縣政府文化局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