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原手工業品陳列館

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南投縣草屯鎮中正路573號,它的前身可追溯至日治昭和10年(1935),在竹山地區開辦之「竹材工藝傳習所」。民國43年(1954)配合戰後發展需要,遷至草屯(中心現址),更名為「南投縣工藝研究班」。民國48年(1959)改為「南投縣工藝研習所」。民國62年(1973),臺灣省政府為發展手工業,提高生產力與品質,並配合中央政策,進一步擴大改制為「臺灣省手工業研究所」。民國49年至59年(1960-1970)開始全力往經濟建設發展的年代,臺灣省政府為有效開發人力資源投入生產,在謝東閔擔任臺灣省主席時,推行「小康計畫」,提倡「客廳即工場」,以回應行政院長蔣經國「人無一個閒」的經濟期望,並可養成國民勤勞、樸實的好風氣。遂成立手工業研究機構,希望在「臺灣省手工業研究所」提高本省手工業製品的質量。民國59年(1970)臺灣省政府建設廳手工業輔導小組開始著手成立「臺灣省手工業研究所」,並聘請知名雕塑家楊英風先生擔任總設計師;楊英風再邀集貝聿銘建築團隊之彭蔭宣與程儀賢二位建築師共同設計,於民國63年(1974)開始興建,兩年後完工,再經過一年的籌備,於民國66年(1977年)6月啟用。這是當時國內唯一為公眾開放之大型全國各類型工藝品展示場所,兼具促進產業與發展觀光之功能,開幕後成為南投縣中潭公路上最著名之地標。1980年代中期開始,隨著臺灣產業經濟環境發展,政府實施匯率自由化政策,臺幣大幅升值,人工成本急劇升高,致使手工業產品出口成長趨緩,並逐漸開始外移、產業規模急劇萎縮,過去曾為支持臺灣經濟發展重要生產力之外銷工藝產業,1980年代後期漸趨沒落。因此,手工業研究所自1990年代起,旋即調整其業務內容,如:辦理工藝設計競賽、生活用品評選展、原住民工藝展、文化產業研討會…等,皆是從文化層次推動工藝產業之發展。 民國88年(1999),更名為「國立臺灣工藝研究所」,隸屬於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以推動臺灣工藝現代化創意產業發展及工藝文化美學推廣為重點工作,適值工藝產業朝向創意加值產業轉型之際, 為因應臺灣工藝文化與產業發展,自民國99年(2010)1月2日起改制為「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簡稱「工藝中心」。「陳列館」建立時正值臺灣手工藝產業蓬勃發展時期,除了外銷金額年年成長外,開幕後主要展出評選競賽優勝的工藝作品及工藝所研究試作品,也經常吸引工藝人及業者前來研究觀摩,更曾經接待過國際巨星、國王、總統、總理、州長、參眾議員等貴賓,對促進臺灣工藝發展與產品外銷產生了實質的影響。臺灣省手工業研究所「陳列館」係建造於臺灣戰後經濟由農業進到工業化的過程中,推動全民參與經濟生產的過渡階段。見證了臺灣現今經濟發展前的艱辛歷程,且其擔負全國手工業研究發展與技術觀摩的地位特殊,影響普遍,具有紀錄當時時代發展的重大意義。

基本資訊

  • 現況地址
    項次
    縣市
    鄉鎮市區
    地址
    1
    南投縣
    草屯鎮
    中正路573號
  • 公告
    類別
    公告文號
    公告日期
    備註
    指定/登錄
    府授文資字第1110029511號
    2022-02-09 15:09:09.67
  • 級別名稱
    縣(市)定古蹟
  • 種類
    種類代碼
    A99


    種類名稱
    其他設施


    其他說明
    具歷史、文化、藝術價值之建造建造物


  • 現狀
    一、為臺灣首批引進格子樑設計的建築結構系統,蘊含雙十與經緯編織工藝的文化符號意義。 二、唯一的國家型手工業品的展示館建築。 三、藝術家楊英風與貝聿銘建築師團隊之彭蔭宣與程儀賢二位建築師合作完成的建築設計結晶,且為楊英風唯一的建築規劃設計案例。 四、陳列館本體建築與周邊景觀包含草坪、鳳凰木、孔雀豆(紅豆樹)等植栽生態實為一體,寬闊草坪與白色建築相互印襯,構成陳列館的重要視覺印象,亦為南投縣在地的地標地景。 五、2022年2月9日公告為南投縣定古蹟。
  • 外觀特徵
    陳列館各層正面結構以「雙十」作為圖案,表現經緯交織的形態。建築量體呈水平帶狀發展,下窄上大逐層擴展,內外壁通作白色之鋼筋混凝土建築。中央挑空環形展場,格梁系統自然採光,具現代建築特徵風格。
  • 使用情形
    一、陳列館陳列的展品多數為全國或地方工藝競賽的成果,強調在地設計能量的培養,顯露出一種方興未艾以在地化發展的蓬勃之生機。可謂是時代思潮變動的先聲。 二、多年來草坪上曾經舉行許多重要文化展演活動,成為全國工藝界及地方人士的記憶及懷念之場域,其挾帶的本地工藝歷史資訊相對珍貴,具有文化資產價值。
  • 所有權屬
    身分
    名稱
    建築所有人
    中華民國
    土地所有人
    草屯鎮公所
  • 主管機關聯絡地址
    南投市建國路135號
  • 主管機關單位
    文化資產科
  • 主管機關聯絡電話
    049-2231191
  • 主管機關名稱
    南投縣政府文化局
  • 所屬主管機關
    南投縣政府
  • 室內特徵
    一、為國內最早運用格子樑結構系統之大型公共建築設計案例。 彭蔭宣建築師設計陳列館大樓係以楊英風的建物造形構想為基礎,造形頭重腳輕,再加上運用美國最新建築結構力學之理論,以及採電腦模擬驗算臺灣可能發生之最大地震強度來完成其結構設計,使陳列館在921大地震時仍能安然無恙。 二、格子梁是一種雙向的結構梁系統,最早源自西方哥德式教堂的肋梁,後來演變出正交小梁,最後成為格子梁系統。其通常用在正方形的平面,梁的深度會比一般單向梁的深度淺。格子系統樓板是在兩個方向上以肋筋加強的雙向混凝土厚板,格子板能承受更大的載重和跨越更長的跨距 。 三、著名運用格子梁結構系統的案例為1953 義大利人納威(Pier Luigi Nervi)設計的工廠。其樓板採用由義大利人阿肯堅尼(Arcamgeli) 所發明的正交小梁設計,在小梁上並無剪力行為的發生。而陳列館在結構表現上,充分展現納威所代表同時代建築工程設計的主要特質,選擇鋼筋混泥土為主要材料並結合格子梁的系統設計,二者透過縝密的設計與營建過程,恰如其分的表現出材料的特性與塑造出特殊的空間型態。
  • 評定基準
    具高度歷史、藝術或科學價值者/表現各時代營造技術流派特色者/具稀少性,不易再現者
  • 定著土地範圍(公告地號)
    項次
    縣市
    鄉鎮市區
    大小段
    地號
    1
    南投縣
    草屯鎮
    新富功段
    528
    2
    南投縣
    草屯鎮
    新富功段
    535
    3
    南投縣
    草屯鎮
    新富功段
    535-1
    4
    南投縣
    草屯鎮
    新富功段
    527
    5
    南投縣
    草屯鎮
    新富功段
    516
  • 緯度
    23.980042
  • 經度
    120.69217
  • 法令依據
    <<古蹟指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2條第1項第1、2、3款
  • 影音多媒體圖片
    檔案網址


    拍攝者
    南投縣政府文化局


    多媒體名稱
    原手工業品陳列館(建築正立面)


    拍攝時間
    2022年


    檔案網址


    拍攝者
    南投縣政府文化局


    多媒體名稱
    原手工業品陳列館(一樓內部空間)


    拍攝時間
    2022年


    檔案網址


    拍攝者
    南投縣政府文化局


    多媒體名稱
    原手工業品陳列館(二樓展示空間)


    拍攝時間
    2022年


    檔案網址


    拍攝者
    南投縣政府文化局


    多媒體名稱
    原手工業品陳列館(三樓展示空間)


    拍攝時間
    2022年


  • 指定(登錄)理由
    1.本建築物見證台灣近50年以來手工業興起、成長及轉型,為手工業研發幾級技術觀摩的重要展場。 2.呈現1970年代「現代主義」之建築風格,具時代性。其經歷921大地震的洗禮(位於近斷層)仍完整,具藝術美學及耐震科學價值。 3.是國內唯一國家級手工業品展館建築,又是楊英風與貝聿銘兩位世界級大師聯手巨作,兼具稀少性、不易再現性。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