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卡那卡那富族Pasika’arai(河祭)

據耆老口述,楠梓仙溪古時名稱叫做那瑪夏,此名稱的由來,是卡那卡那富族早期先人,為紀念一名叫做那瑪夏的男子,他為了拯救族人生命而犧牲了自己性命,相傳有天那瑪夏一如往常至現今通稱楠梓仙溪流域魚獵,但他發現溪水銳減直覺不尋常,於是往上游一探究竟,眼前的景象讓他大吃一驚,巨大的鱸鰻堵住了河道,形成了巨大堰塞湖,對下游部落造成極大的安危,於是那瑪夏奮勇與巨鱸鰻拚搏,無奈不敵負傷回部落告知族人此事,沒多久即死去,族人則與山豬聯手將巨鱸鰻擊敗,部落得以回復安全。 上則傳說,透露了卡那卡那富族人自古迄今,與傳統領域內的河流關係緊密,卡那卡那富族河祭至少可追溯至三百年前以上,當時的卡那卡那富族為求生存被迫從台南玉井、楠西、南化等丘陵地區 (西來說)遷徙至現今高雄那瑪夏區行政區域,初乍時全無任何族群在此居住活動,族人們於是選擇在此委身立命,不久即發覺那瑪夏溪(即今楠梓仙溪或旗山溪上游稱呼)及其各支流蘊藏著豐富的魚蝦河鮮,提供族人常年不虞匱乏的食物來源,讓在歷經數次顛沛流離,造成卡那卡那富族人口數銳減的困境下,又看到轉機曙光。 因此楠梓仙溪兩側流域成為族人重要的活動獵食區域,族人在此捕獲充足的魚蝦食物,人丁也漸漸成長興旺,如此美好的創造及對溪流養育族人的恩澤,卡那卡那富族人遂以感恩的心真誠祭祀,並祈求天神與河神保佑族人年年豐收平安,河祭祭典常態進而孕育衍生,儀式過程中傳遞人們必須保有謙虛敬畏的態度面對山川;在生活中更要時時珍惜萬物來守護山川,如此配稱的言行才能蒙福豐賜食物來源。

基本資訊

  • 現況地址
    項次
    縣市
    鄉鎮市區
    地址
    1
    高雄市
    那瑪夏區
  • 公告
    類別
    公告文號
    公告日期
    備註
    指定/登錄
    高市府文資字第11032166300號
    2021-12-06 10:52:59.385
    變更/修正
    高市府文資字第11131007601號
    2022-05-19 16:36:38.047
  • 級別名稱
    民俗
  • 種類
    種類代碼
    F5


    種類名稱
    儀式、祭典、節慶


  • 儀式過程及重要特徵
    河祭顯露傳統生態知識鏈的核心價值,與現今強調永續利用的環保觀念契合,對當代而言極具傳承與教育推廣意義。舉辦的地點與場地在貫串那瑪夏區的主要河流楠梓仙溪那瑪夏區段,以及瑪雅里卡那卡那富族祭壇兩地。祭儀的流程、內容、負責人與地點如下所述: 一、祭典前會準備如下器具祭品: (1)tarucung taruvuku (山棕雨具) (2)sikinumaan(配刀) (3)pa'ici(酒) (4)vʉra(米粒) (5)vavuni (火器袋) (6)ngiri(苧麻草)驅邪或納福法器。 (7)pupunga tingei (祭物容器)竹製小容器,裡頭裝Kuaru藜實。 (8)capuku(芒草)無毛的芒草,如白背芒、高山芒,打結後有避邪驅鬼作用。 (9)tacanuma(容器)裝水或裝酒用 (10) to’omang m'aura(小細竹)讓魚棲息補誘之用。 (11) sapuaru(漁網) (12) tammi(地瓜) (13) pepe(糯米糕) (14) tuncu(毒魚藤) (15) pupunga tatia(大竹器)將芒草浸泡祭儀用。 二、祭典中 'Urʉvʉ祭司得知族人夢占有吉事時,則會請族中長老告訴眾人隔日清晨將進行河祭: 第一動 'Urʉvʉ祭司會先派遣族人在往祭祀的河域路段沿途打結芒草,確保參加的人身上潔淨,不會有不潔穢氣附上。 第二動 進入今年祭祀的流域河段後,由'Urʉvʉ祭司選擇祭祀點,決定後呼喚已裝備齊全的男士集合於祭祀點,圍成圈形保持肅穆準備展開祭儀。 第三動 首先'Urʉvʉ祭司口中念著「感謝天神、河神賜予豐盛漁獲,祈求來年也能夠繼續保庇佑族人平安豐收…等祈語後,取出Ngiri(苧麻纖束)沾上酒,抬高左右晃擺共二次揮動,第一次是揮別族人行按立祝福禮,代表來年也將豐收。 第四動 'Urʉvʉ祭司走至河邊,命族人將to’omang m'aura小細竹束浸入水裡固定住,此時'Urʉvʉ祭司手中拿著芒草對著河面左右擺動驅穢氣,並將嚼碎的米粒投入其中餵食河內魚群,最後將芒草、雨具用石頭疊壓著,除有讓河神庇佑之意,也有敬告他氏族請勿擅入我氏族漁獵流域,最後'Urʉvʉ祭司則再會感謝河神結束祭儀。 第五動 但族人並不會馬上回部落,而是在附近河床已搭起之簡易獵寮聚集,並將帶來的食物、酒等祭品,一起食用,期間耆老率領族人哼唱古調或講解漁獵範圍、禁忌(參附註)或技巧(魚簍、釣魚、毒藤、潛水魚叉、火誘魚叉、撈魚、堆石、圍網)。 三、祭典後 俟參加祭儀的男士族人返回部落後,部落婦女已聚在Cakʉrʉ 男子會所祭場迎接,會合後一樣獻唱古調敬神、謝神及娛神。
  • 所屬族群
    類別名稱
    原住民


  • 主管機關聯絡地址
    高雄市鹽埕區中正四路272號
  • 主管機關單位
    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文化資產小組
  • 主管機關聯絡電話
    07-531-2560#236
  • 主管機關名稱
    高雄市政府
  • 所屬主管機關
    高雄市政府
  • 評定基準
    民間高度認同,並持續自主、自發參與/顯著反映族群或地方社會生活與文化之特色/其表現形式與實踐仍保留一定之傳統方式
  • 法令依據
    《文化資產保存法》第91條第1項。 《民俗登錄認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2條、第4條、第5條及第6條。 《原住民族文化資產處理辦法》第10條、第11條。
  • 保存者/保存團體
    臺灣卡那卡那富族發展協會
  • 指定(登錄)理由
    (一) 由族人自發性共同舉行傳統祭儀並持續辦理。符合「民俗登錄認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2條第1款登錄基準「民間高度認同,並持續自主、自發參與。」 (二) 表現出該族對生態環境、歲時生活理解與適應之獨特性。符合「民俗登錄認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2條第2款登錄基準「顯著反映族群或地方社會生活及文化之特色。」 (三) 充分顯示過去生活的內涵,儀式內容仍保有傳統祭儀形式。符合「民俗登錄認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2條第3款登錄基準「其表現形式及實踐仍保留一定之傳統方式。」 (四) 表現出該族生計活動與河川、土地之緊密相連性。符合「原住民族文化資產處理辦法」第10條第1款基準「表現原住民族歷史重要或具代表性之文化意義。」與第2款基準「表現原住民族土地的重要關聯性。」 (五) 保存該地傳統文化特性,展現該族的環境智慧。符合「原住民族文化資產處理辦法」第10條第3款基準「表現特定原住民族、部落或其他傳統組織之文化顯著性。」 (六) 祭典由老、中、青等世代共同參與,透過相互回憶與討論漸次恢復祭典傳統內涵,深具文化傳承重要性。符合「原住民族文化資產處理辦法」第10條第4款基準「表現世代相傳的歷史性。」
  • 代表圖像來源
    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