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後龍城,位於今後龍鎮北龍里、中龍里、南龍里、大庄里一帶,道光14(1834)年為防止分類械鬥及海盜侵擾所建,共設東、西、南、北四門,由方石、紅磚砌成,城牆則利用後龍溪河床之鵝卵石疊砌成。城圍高3.3公尺,城牆長約1375公尺,構成後龍古城面積12公頃。 同治元(1862)年,竹苗地區發生大地震,城牆遭震毀,遂有修築的紀錄。1920年代,西城門因海線鐵路的鋪設而遭拆除,昭和5(1930)年,東、南兩城門則因水患而被沖毀,僅存的北門隨後於昭和10(1935)年的大地震中受創,震後北城門由青年團負責修復,亦成為其聚會所。戰後,城牆逐漸被拆毀佔用,如今僅剩南門邊上留有一段殘跡。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