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卯澳吳家樓仔厝

貢寮境壤接近臺灣海峽,位於冷暖流匯經之處,海洋生態豐富,利於沿岸漁業發展早期發展沿岸漁業和近海漁業為主。 相傳最初來三貂地區開墾的漢人為漳州人吳沙,而吳氏確實為此移墾最早的姓氏,在本區吳姓家族所占人數為最多,支派繁多,多居於雙溪沿岸,其中即為卯澳吳文同家族,在清道光五年(1825年),與二子清全、泮宮一同渡台居於噶瑪蘭四圍,後移至三貂卯澳,後遷至長遷庄,其後代居於長潭三貂溪南北岸,部分在田寮洋從事漁業。 明治四十年(1907年)設立治吳鰹節製造工場,地址雖記吳家祖厝所在地,實為樓仔厝之位址,吳家同時經營捕魚和製造,大正十三年(1924年)吳文同繼承父親吳永賜其業,繼續多元化經營,使吳家發展得更為興盛。 《貢寮鄉志》亦載,昭和四年(1929年)乃集地之有力人組織基隆郡卯澳漁業組會,以漁獲物之共同運銷販賣為宗旨,為三貂最早專業性合作事業。文同固能擒葭致遠,亦有堅持,致軼事流傳。 昭和十五年(1940年)其改組為卵澳漁業協同組合,並及漁民漁船遭難就既撫恤,石花菜之共同販賣。昭和十九年(1944年)再改組為卯澳漁業會,至民國三十九年(1950年)5月稱為福連區漁會。 民國四十二年(1953年)政府開始實施經濟建設促使境壤的產業發展,二戰期間,美軍侵宜蘭平原、基隆港及臺北市等區域,三貂灣成為美軍戰機當時必經的航道,漁民因此工作受阻,漁業均賴鹽寮地區,直到戰後魚獲量恢復,則改以加工品及養殖類為主,民國六十年代後近漁業和養殖漁業戶逐年成年,且出現遠洋漁業戶。 樓仔厝作為鰹節製造工廠而建,未做過居住使用,直到停止工場後才租出作撞球間與茶室等,最後於民國五十至六十年代(1961-1971年)出租作碾米廠經營,共十二年,期間亦有增改建,然卯澳吳家樓仔厝依舊見證當地與吳家的歷史、漁產業發展。

基本資訊

  • 現況地址
    項次
    縣市
    鄉鎮市區
    地址
    1
    新北市
    貢寮區
    福連街10號
  • 公告
    類別
    公告文號
    公告日期
    備註
    指定/登錄
    新北府文資字第1100305534號
    2021-02-24 16:21:28.204
  • 種類
    種類代碼
    A3


    種類名稱
    宅第


  • 現狀
    卯澳吳家樓仔厝雖然目前僅剩石砌牆體,但砌石方式、門窗框作法,以及牆面上留存的孔、灰泥裝飾帶與鵝頭墜泥塑裝飾都可呈現在地建築物之特色。 資料來源:新北市歷史建築卯澳吳家樓仔厝修復及再利用計畫-成果報告書P230
  • 外觀特徵
    卯澳吳家樓仔厝坐西北朝東南,面向榕樹溪出海口與卯澳灣底。建築以兩層石造主屋為本體,前方有石砌圍牆包圍的前院,右側為「寮仔」的一層石砌建築。整體建築皆長方形平面。雖目前建築僅存石砌牆體,然主屋與寮仔外牆皆以勾丁砌、平砌與亂石砌等砌法砌成,接縫處填補灰砂漿。其原貌特色如下: 「主屋」正面寬約11公尺,側面深約7.6公尺,屋頂為「硬山」式(二落水),鋪設仰合瓦屋面,在每排屋瓦上方皆壓置磚材,以防海風;陽坡在靠「寮仔」側的管口處用版磚施作擋水板,防止大雨直接沖刷「寮仔」的左側山牆。中脊為高厚的工字形屋脊,正面有剪黏裝修,兩側以「火形」馬背作收邊。立面在兩側山牆垂脊下方及正背面出簷下方設有灰泥裝飾帶,山牆馬背下設有泥塑裝修。 外觀形似民宅,對外在一、二樓正面中央與一樓背面左側設有開門;二樓門外設外凸的木造陽台,一樓正面與背面及二樓的四向立面設開窗。窗框外側設有凹槽用於固定木板與木栓。設有亂石砌基礎,正面有石砌犬走與踏階。 樓仔厝的特色於主屋外牆在一樓大門的兩側、一樓後門的右側、一樓正面右側窗戶的側邊,以及一、二樓兩側山牆靠轉處附近設有外小内大,可用火器向外射擊,防範他人入侵之「銃眼」,計11處。 「寮仔」分為前後兩段,面前院側之正面寬約7公尺,側面深約5.8公尺,後段為依附主屋前側牆體所建,規模較小。前段屋頂為二落水,後段則為坡斜屋頂,坡度由靠前段側往後方降低。 寮仔前段正面設有兩道開門,背面設有一道開門與一道開窗(現僅存窗台),門上方設開窗。後段高度較前段低,在面榕樹溪及與前段間的牆體各設一道開門,主屋背面同方向之牆體亦有一道開窗。 主屋前方圍塑前院的石砌圍牆厚約53公分,至今僅東北側之入口門框為原貌亂石砌,靠東側轉角處有略為平整的大型石塊作勾丁砌,其餘與門框、主屋與「寮仔」相接處無收邊。 資料來源:新北市歷史建築卯澳吳家樓仔厝修復及再利用計畫-成果報告書P112、114、115、116、120、123、144
  • 應重點維護之事項
    白蟻蛀蝕與腐朽防治、石砌牆進行結構補強、屋面防水層鋪設。 資料來源:新北市歷史建築卯澳吳家樓仔厝修復及再利用計畫-成果報告書P231
  • 使用情形
    卯澳吳家樓仔厝為日治時期吳家所建的柴魚製作工廠,主屋原有兩層樓的格局,用作製作與燻鰹魚,因外在環境與自然劣化之影響,目前僅存牆體較為完整。 曾租出給別人經營撞球間與茶室等,民國五十年至民國六十年代(1961-1971年)則租出作碾米廠,共十二年,亦有進行過增改建。 民國六十年(1971年)後建築無人使用,至吳慶樹搬回祖居住,曾在主屋內飼養雞鴨。 資料來源:新北市歷史建築卯澳吳家樓仔厝修復及再利用計畫-成果報告書P229、230、91
  • 所有權屬
    身分
    名稱
    土地所有人
    楊OO
    建築所有人
    楊OO
    土地所有人
    國財署北區分署
  • 主管機關聯絡地址
    新北市板橋區中山路一段161號28樓
  • 主管機關單位
    文化局
  • 主管機關聯絡電話
    02-29603456分機4549
  • 主管機關名稱
    新北市政府
  • 所屬主管機關
    新北市政府
  • 室內特徵
    整體室內空間原可分為二層樓的主屋、寮仔空間,據屋主楊先生的印象,主屋一樓室內沒有隔間,通往二樓有木樓梯,二樓室內則設有隔間。而根據舊照片、歷年航照圖與訪談得知,原空間特色如下: 「主屋」為混合式結構。主屋二樓設有兩架木屋架,原於一樓兩隻方形石柱上立木製中柱,柱上方再設置穿板、立筒與頭巾等構件支撐屋桁,設有9架屋桁。二樓木製樓板於一樓石柱上方凹洞處設置兩支長方形大梁;兩端固定於正面與背面牆,之後再於大梁上方設置10隻與大梁垂直的小梁並鋪設木板。 主屋地坪以水泥砂漿粉刷為主,僅門內側與門柱下鋪有石材。 「寮仔」前段為承重牆結構或混合式結構,後段為承重牆結構。前段室內面寬較寬,中間設置木屋架支撐屋桁,亦利用厚實的承重牆支撐屋頂重量,後段則直接將屋桁立於承重牆上,與木結構支撐屋頂重量。地坪無裝修。 資料來源:新北市歷史建築卯澳吳家樓仔厝修復及再利用計畫-成果報告書P112、115、117、120、123、130、138
  • 是否收費
  • 是否開放
  • 評定基準
    表現地域風貌或民間藝術特色者/具建築史或技術史之價值者/具地區性建造物類型之特色者
  • 定著土地範圍(公告地號)
    項次
    縣市
    鄉鎮市區
    大小段
    地號
    1
    新北市
    貢寮區
    田寮洋段卯澳小段
    292
    2
    新北市
    貢寮區
    田寮洋段卯澳小段
    452-1
  • 緯度
    25.013521
  • 經度
    121.98905
  • 法令依據
    「歷史建築紀念建築登廢止審查及輔助辦法」第2條第1項第1、2、3款登錄基準。
  • 歷史沿革資料來源
    新北市歷史建築卯澳吳家樓仔厝修復及再利用計畫-成果報告書P40、71、72、82、85、86、87、91
  • 指定(登錄)理由
    一、本建物見證吳氏家族及當地漁業發展史,具歷史價值。符合「歷史建築紀念建築登錄廢止審查及輔助辦法」第2條第1項第3款之登錄基準。 二、吳家樓仔厝為石頭砌兩層樓房,包括亂石砌、平砌、人字砌, 堆工細緻,門窗皆為石條上下堆砌,為難得一見雙層樓石構造建築。符合「歷史建築紀念建築登錄廢止審查及輔助辦法」第2條第1項第 1、2款之登錄基準。 三、本建物上下與四面牆都有「銃孔」,具防衛功能,反映當時卯澳地區防盜的需求,具地方特色及歷史文化價值。符合「歷史建築紀念建築登錄廢止審查及輔助辦法」第2條第1項第3款之登錄基準。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