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器為透花活動象牙套球,由鰲魚勾、立雕二仕女層、鏤空套球、和合二仙墜四部份組成,勾、仕女與套球、和合二仙間各有數目不等的環鏈串連,球與仕女之間另有小圓球以螺紋相接。經電腦斷層掃描確認本器有十八層,層層相套,玲瓏活動;外層通體高浮雕山水、亭臺、人物,內層飾鏤空圖案式紋飾。清初高士奇(1645-1704)《高江村集》可知深藏大內的象牙球,其層數已可達九層。汪啟淑(1728-1799)《水曹清暇錄》(乾隆五十七年刊本,1792)亦記載他曾在北京琉璃廠見到「鬼工毬」已達十三層。清代中期以後廣州牙匠擅長用一塊實心的象牙,雕製出轉動自如、玲瓏剔透的套球,牙材直徑越大,套球層數越多。清代南派牙雕工藝之連鏈、活紋、牙絲編綴與複層象牙球等,在北京內廷又有「仙工」之稱。依其雕製技藝與風格,這件雕象牙透花套球應出自於清代中期以後廣東牙匠之手。清宮舊藏,原儲於慈寧宮。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