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指定/登錄
府授文資字第1105100416號
2021-01-26 15:40:29.878
應重點維護之事項本聚落建築群包含國定古蹟嘉義舊監獄完整的法治體系建築及生活模式,避免宿舍閒置後荒廢破敗,利用多元再利用方案,提高再利用效率,以降低修復經費,應即早訂出修復原則與保發計畫有利於宿舍群完整保存及再利用。
地區發展與特色「嘉義舊監獄暨宿舍群」位在嘉義市區東北方,鄰近地區多為住宅區,其次為行政機關、學校用地,以及邊緣的綠地與農地。另外,該區內有北門車站通往阿里山,可串聯阿里山觀光動線。附近嘉義大學與國中小學,可結合教育機構成為該嘉義舊監與住宅區內共同的社區資源 。此處整體草木扶疏與木造建築的氣氛,非常適合作為提升嘉義木造文化與產業的基地,未來發展極具優勢。
歷史脈絡與保存價值「嘉義舊監獄」保存完整監獄建築群,歷史脈絡與紋理完整,且具有高度的單一類型建築發展史的研究價值。各建築群分屬不同時期建造,呈現形式不一,形成完整的聚落。「嘉義舊監獄」與同期興建的臺北、臺中、臺南等三座監獄,都是以相當類似的規劃手法所設計,目前其他三所監獄因都市發展或設施老舊的緣故,而遭受拆除,僅存嘉義舊監獄保留了當時日治時期規劃原貌,為碩果僅存的日治風格監獄建築。並符合通風、採光、防潮與空中巡邏等需求。另監舍、控制臺、行政區大致保留原有形貌,門窗、壁板材料大部分使用阿里山檜木,為當時營建技術,材料使用本土化的例證。另外,舊監雖為日治時期仿自歐美的監獄型式,平面配置採用賓夕法尼亞制度(Separate_system),將監獄房舍空間採用放射狀扇形設計,但並非一成不變地複製其建築型態,而是把握其重要精神與原則之後,再考量當地民情的一種變化型態 。
評定基準整體環境具地方特色者/歷史脈絡與紋理完整且風貌協調具保存價值者
法令依據<<聚落建築群登錄廢止審查及輔助辦法>>第2條第1項第1、2款
指定(登錄)理由一、整體環境具地方特色者:嘉義舊監獄為國內唯一完整保存日治時期的監獄建築,包含其旁附屬的工場及宿舍群形成完整的聚落。
二、歷史脈絡與紋理完整且風貌協調具保存價值:嘉義舊監獄宿舍區興建歷史可追溯自大正8年,且由監獄的管理人員帶領受刑人建造完成;歷史脈絡與紋理完整且風貌具不同時期構造及空間使用特色,具保存價值。
建築形式與景觀特色「嘉義舊監獄」平面配置採用賓夕法尼亞制度(Separate system),為一種以囚犯單獨監禁為原則的監獄管理形式。監獄房舍空間配置採用放射狀扇形設計,能達到防止獄犯逃脫與管理上的便利。特徵為中軸線設有一座中央臺,以管理周圍呈手掌狀放射出去的囚房。此外,外部空間設立高聳圍牆與崗哨,作為與外界隔離並進行監視的最後一道防線。嘉義舊監獄為滿足不同的使用機能,陸續建造了28座建築物。不同時期構造及空間使用特色共存於同一園區。嘉義舊監獄其構造方式大致可分為:木構造、磚木混合構造、加強磚構造、鋼筋混凝土構造、木作與鋼筋混凝土混合構造等5大類。
木構造建築包含值日官室、會議室、庶務倉庫、中央臺、病舍、婦育館之工場、辦公區、第一、二工場、第四工場、營繕倉庫等10棟建築。木構造建築的基座型式為磚造連續基礎。作法為基礎上緣以「土台」與牆體結構相接,基礎深入地下一定深度放腳置於卵石面上,地面上則與「犬走」相連。外牆牆體披覆「下見板張」(雨淋板),室內則以石灰粉刷裝修。牆面開口可分為一般開窗及連續開窗兩類。室內地坪分為水泥粉光地坪以及磨石地坪兩種。屋架型式依目前現況均為「洋小屋組」(西式屋架),共可分為4種類型,分別是「洋小屋真束小屋組」(正同柱屋架)、「洋小屋真束小屋組」(正同柱屋架)含屋面採光窗、「洋小屋對束小屋組」(副同柱屋架)、「洋小屋對束小屋組」(副同柱屋架)含屋面採光窗。桁架間有交叉繫樑的作法維持屋架穩定,木構件間的接點銜接方式與正統的「洋小屋組」(西式屋架)類似,使用鐵件及螺栓方式銜接,依不同部位而有不同之接法。中央臺室內牆面為石灰粉光裝修,天花板仍維持傳統日式押緣天花作法。
磚木混合構造建築包含行政大樓、智舍、仁舍、勇舍、婦育館女監、調查科、菜園廁所、豬舍等8棟。磚木混合構造的基礎由於目前所發現的文獻並無記載。磚木混合造建築除行政大樓接近方形之外,其餘均屬狹長型的比例。牆體型式現況大部分表面為洗石子裝修,僅勇舍北向立面局部仍維持清水磚牆表面。屋架型式依目前現況共可分為四種類型,分別是「和小屋組」(和式屋架)型式(智、仁、勇舍)、「和小屋組」(和式屋架)型式含屋面採光窗(智、仁、勇舍)、「洋小屋真束小屋組」(正同柱屋架)含屋面採光窗(婦育館女監)、「洋小屋對束小屋組」(副同柱屋架)(行政大樓及病舍)。「和小屋組「(和式屋架)均使用榫接方式或加螞蝗釘補強,而「洋小屋組」(西式屋架)則使用鐵件及螺栓方式銜接,依不同部位而有不同的接法。
加強磚構造建築包含行政區廁所、管理宿舍、宿舍廁所等3棟。
鋼筋混凝土構造建築包含入口門樓、日新堂、炊場等3棟。入口門樓於1930年(昭和5年)地震時震垮,爾後以鋼筋混凝土構造重建。入口門樓表面以水泥粉光刷漆裝修。日新堂及炊場為二戰後新建,日新堂外牆為洗石子裝修,室內牆壁為水泥粉光刷漆裝。炊場外牆為水泥粉光裝修,室內牆壁及地坪均為磁磚裝修。
木作與鋼筋混凝土混合構造的建築為第三工廠,基座型式為磚造連續基礎。作法為基礎上緣以「土台」與牆體結構相接,基礎深入地下一定深度放腳置於卵石面上,地面上則與「犬走」相連。外牆牆體披覆「下見板張」(雨淋板)。屋架型式為兩個「洋小屋真束小屋組」(正同柱屋架)相連,相連處以鋼筋混凝土樑柱支撐,形成特殊的開放性室內空間 。
「嘉義舊監獄宿舍群」為嘉義監獄附屬之員工宿舍建築群,同樣始建於日治時期大正年間,這些原建於日治時期的宿舍,爾後在地震中遭到毀損,原有的建築群多已倒塌毀壞,因此目前所見的宿舍建築群,多為重新翻修整建之後的房舍。因此在宿舍區內除了可看到早期日治時期所興建的雨淋板樣式的木造建築之外,也可看到1960年代所興建之磚造宿舍,保存尚稱完整。宿舍區內除了監獄員工宿舍外,尚包括看守所、地檢署、法院等法治機關單位的員工宿舍。「嘉義舊監獄宿舍群」早期舊監獄宿舍區具備完整的社區服務機能,以相當規則的住宅群與道路區劃的方式,保留臺灣日治時期眷村的典型風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