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埔鹽大有陳順昌號

埔鹽陳家祖籍為中國福建省泉州府同安縣仁德里十三都逍治保葶溪內東嶺社。陳家堂號為潁川堂,其昭穆自第十一世以降至廿世為「伯、子、公、侯、可、奇、詩、書、為、相」。 大有陳順昌號第十二世子字輩陳子拱,為來臺開基祖。陳子拱生於乾隆4年(西元1739年),卒於嘉慶4 年(西元1799年),享年61 歲。相傳,乾隆48 年(西元1783年)陳子拱父子四人自泉州同安渡海來臺發展,後其二子公顓與三子公誌來到彰化開墾,並於竹頭角購置園地墾拓。 陳順昌號的土地拓展,是十五世陳可清開始,陳可清為十三世陳公誌之後,同時延續公誌公「順慶號」商行經營油車。明治32年(西元1899年)陳可清四房分鬮,陳奇灶與三兄奇禮分得家業「順慶號」,兩兄弟當面協議,再將順慶號及油車厝家歸兄掌管,陳奇灶則分得火燒庄(今埔鹽鄉好修村)的田烟、埤腳口園、大怕樹腳園等地,分家之後,自創「順昌號」,經營油車(製油業)生意與貸地業,事業經營有成,於大正13年(西元1924年)興建新宅,即本案建築。陳奇灶出生於清朝晚期,日治時期為曾經擔任保正一職,為當地主要地主,曾經捐贈土地作為埔鹽庄役場使用。族人除陳奇灶以外,陳奇灶之子陳添正及陳添進都曾經在日治時期擔任保正一職。    根據堂內壁堵彩繪題字「甲子年」,及前簷廊水車堵處彩繪題字「丙寅年」,推測本宅興建年代約為大正12年至大正13年(西元1923年至西元1924年)左右;主入口門樓另有提字為「乙亥年」,推測門樓興建年代較晚為昭和10年(西元1935年);後曾增改建外銃樓,昭和15年(西元1940年)之前曾增建龍虎邊外護龍及紅磚水塔,民國41年(西元1952年)新建南側銃樓,後於民國88年(西元1999年)倒塌,民國109年(西元2020年)經彰化縣政府指定為縣定古蹟,民國111年(西元2022年)因建築構造不佳,進行緊急加固保護工程。

基本資訊

  • 現況地址
    項次
    縣市
    鄉鎮市區
    地址
    1
    彰化縣
    埔鹽鄉
    大有村員鹿路三段25號
  • 公告
    類別
    公告文號
    公告日期
    備註
    指定/登錄
    府授文資字第1090275413B號
    2020-08-10 11:03:11.256
  • 級別名稱
    縣(市)定古蹟
  • 種類
    種類代碼
    A3


    種類名稱
    宅第


  • 現狀
    埔鹽大有陳順昌號於民國109年(西元2020年)指定為縣定古蹟,民國111年(西元2022年)因建築構造有所損壞,進行緊急加固保護工程。
  • 外觀特徵
    埔鹽大有陳順昌號目前主要建築布局為一進雙護龍,坐東北朝西南,附屬建築物有水塔、內外門樓、銃樓與片段圍牆,南向與東向有大型喬木與竹林等環繞主要建築,圍閉成一恬靜空間。 門樓及圍牆為紅磚造,中開一雙開大門,前簷牆為出屐起軟挑二挑出簷,牆面一樓高處裝飾有一磚疊澀水平橫帶,用以區分一樓及樓半,樓半為缺口形之磚砌女兒牆,作為銃樓用。正門門額題字「陳順昌號 乙亥仲冬 莊煥文書」,背面題有「紫氣東來」字樣,而連接門樓的圍牆目前僅剩牆基。 埔鹽大有陳順昌號外簷裝修計有「板門」、「格扇門」、「平櫺窗」與「花磚」等,而正廳作為整個家庭的焦點與房屋中心,是擺放神明、祖先靈位、遺像及祭祀供品的所在之處,作為祭祀儀式、婚喪喜慶的空間與接待會客之用,除了分金線上板門,在外簷裝修與細究局部裝修風格,整體有著傳統卻帶著日式的韻味。正廳前有三開間面寬,由四座具有基礎、柱身型態似Doric order(多立克柱式,又名多利克柱式)所撐起半開放空間之軒亭。 正身脊頭為瘦直、頂端窄圓的「木形」脊頭,厝面曲線並無明顯陡升變弧曲線,除了以楹仔的高低差與桷材的彎曲轉折直接生成之外,厝面顯得較為緩和含蓄平緩輕巧。厝脊甚高微凹,兩端起翹收至山牆脊頭。從整體斷面來看,屋頂正廳高、正廳龍虎邊梢間次之,龍虎邊護龍則依三開間為一單元朝外逐級下降、尊卑有序、形制完整,表現傳統民居在宗族倫理脈絡下空間次序的生成。 龍虎邊護龍脊頭為同一樣式,脊頭頂端寬圓角,兩邊緩緩斜下「金形」脊頭。虎邊外護龍為穀倉,因應室內儲糧通風、降低穀溫需求,藉由熱浮力通風效應,外觀上均有兩層屋面,室內高溫、濕氣藉由縫隙往外排,臺灣常稱之為太子樓。而龍邊外護龍為多厝面的形態,可能也是陳順昌號建築風貌特殊之處。 厝面構造方面正身、軒亭、龍虎邊內護龍、龍邊外護龍與天井中過水廊屋面瓦材使用仰合瓦;虎邊外護龍、內外門樓、右天井前、中過水廊與左天井前過水廊則為半圓筒形的筒瓦與仰瓦(紅薄瓦)所構成屋面形貌。在建築構造方面以紅磚為主,牆面以一順一丁為載重主體,在近乎牆頂處則以紅磚組砌的方式添加牆面的活潑性,也表現出匠師底蘊十足的工藝。正身山牆與龍虎兩側銃樓到水車堵、外門樓、內門樓與龍虎兩護龍南側山牆面、紅磚水塔與圍牆等,處處可見呈現環狀、連續性磚砌蜈蚣腳,也是大有陳順昌號特色。另外外門樓龍虎邊兩側銃樓、軒亭龍虎邊兩側銃樓、龍邊外護龍銃樓與紅磚水井樓板面則為鋼筋混凝土造。 在日治時期設有六座銃樓於外門樓兩側、軒亭左右兩側、龍邊外護龍北端,而今南側原有一座已於九二一地震損毀,這六座銃櫃為防禦盜賊來襲,雇用油車工人幫忙看守,在銃樓上放火繩槍,給予來犯者警告之用。紅磚水塔位於龍邊外護龍東側,為兩層樓高紅磚建築,是大有陳順昌號之重力式給水設施,目前已閒置。
  • 應重點維護之事項
    1.結構體有白蟻蛀蝕痕跡,應盡速執行蟲蟻檢測,並積極預防;因滲水致有大量木料劣化之情形,建議盡速完成整體修復。 2.些微植生,建議管理單位應清除,避免竄根影響建物。 3.相關消防設備皆無裝設,建議加強管理人員及標的物的防災能力。
  • 使用情形
    埔鹽大有陳順昌號現正進行相關修復再利用計畫,暫不對外開放參觀。
  • 所有權屬
    身分
    名稱
    土地所有人
    陳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
  • 主管機關聯絡地址
    彰化縣彰化市卦山路3號
  • 主管機關單位
    彰化縣文化局
  • 主管機關聯絡電話
    04-7292201
  • 主管機關名稱
    彰化縣政府
  • 所屬主管機關
    彰化縣政府
  • 室內特徵
    埔鹽大有陳順昌號軒亭、正身正廳、龍虎兩邊護龍及虎邊外護龍部分空間木棟架,以穿斗式為基礎,木料可能為臺灣扁柏或杉木,各組木棟架均為「五穿」,相繫著「落地柱」、「短柱」,或再背著一組落柱,而落地柱端與近地面之木屏堵,以花崗岩為材質柱珠與紅磚阻斷地面潮氣。 軒亭為捲棚式屋頂,楹仔敷設數量為前後二架,加上出簷楹仔一架,計五架。木構件均為「單面見光」,內容為對看堵,背後以彩繪方式呈。 正身正廳,陽屋坡計五架楹仔,陰屋坡計六架楹仔,總計十一架。正廳空間龍虎兩邊為穿斗式木棟架,立筒(柱)是兩楹仔的支點,兩者延續是以燕尾榫方式搭接,防止拉脫鬆開;若楹仔另一端是擱在牆體,則為擱檩式作法。步入大廳前有三樘門,每樘安裝雙扇門板,稱之為三關六扇門,特別的是這三樘門有兩層,近室內是木板門,對外面底黑漆、背為酪黃色漆飾,上有對紅底金色字體的門春,分別為:「厚德載福、和氣致祥」。正廳門楣上方並非採用常見的幾何型態的橫批窗,而是分為三片,採單面見光的加工處理方式,於表面施透雕。虎邊以雙鳳與牡丹花主題的紋樣,稱之謂「鳳穿牡丹」、「鳳喜牡丹」及「牡丹引鳳」等,是為祥瑞、美好、富貴、吉祥同門象徵。正廳內設有隔斷牆,前放置上中下三落案棹,木板牆掛上觀音媽漆仔與中堂,其「隔斷」上的橫坊由楹仔引所延伸駝峰,以淺浮雕雕飾花草。「隔斷」後側由鄭貽林書陳順昌號家訓,而最引人注意的是兩邊木棟架上的彩繪與架上木構件上的細節。其次大廳龍虎兩邊各有兩扇板門往次間,其裝修上也不容忽視。 埔鹽大有陳順昌號虎邊外護龍為穀倉,因陳宅室內空間普遍潮濕,主因為地下水位高而造成潮氣上升,其次埔鹽地區受海風吹襲夾帶鹽份,導致紅磚普遍風化而吸濕,含水量提高,因此牆體會有受潮與吸放熱的問題不斷的發生,因此在室內地板採高架隔離、牆面採四層工法,第一層、二層使用對剖竹子兩兩相疊、第三層採編織竹篾、第四層使用鍍鋅金屬板覆蓋,使牆面均有防潮功能,整體是為收藏穀物所設置,十分特殊。 在鋪面材質部分,軒亭地坪磨石子、內埕鋪面為紅磚,中心區域為人字砌,上下左右環繞為丁字砌。天井鋪面為紅磚以丁砌方式滿鋪,但砌法稍有不同。簷廊與過水廊為紅磚,室內地坪則為紅磚或後期改換成磁磚為主。
  • 評定基準
    具高度歷史、藝術或科學價值者/表現各時代營造技術流派特色者/具稀少性,不易再現者
  • 定著土地範圍(公告地號)
    項次
    縣市
    鄉鎮市區
    大小段
    地號
    1
    彰化縣
    埔鹽鄉
    成功段
    160
  • 緯度
    24.014907
  • 經度
    120.454623
  • 法令依據
    <<古蹟指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2條第1項第1、2、3款
  • 影音多媒體圖片
  • 指定(登錄)理由
    1.具高度歷史、藝術或科學價值者:「陳順昌號」為一油車間商號,建於大正甲子年(大正13年;西元1924年),起造人陳奇灶曾任地方保正、信用合作長等職務。建物共設有六處銃樓,以利看守防盜,為防禦型建築之合院複合性建築。建築裝飾表現精彩,包括郭新林家族風格之彩繪,以及鹿港書法名家鄭貽林、莊煥文之墨跡等,均為一時俊彥,展現高度藝術價值。 2.表現各時代營造技術流派特色者:正身及左右護龍屋頂構造融合傳統閩式瓦作及日式構法。整體建築為紅磚砌造,磚砌工法細膩,有蜈蚣腳簷飾繞行建築ㄧ圈。軒亭則以洗石子梭柱型式處理,建築工法細膩、整體型制相當完整,具備時代營造之特色。 3.具稀少性,不易再現者:為地方製油重要家族,現仍保留部分榨油設施,宅第內呈現周密的防禦性手法,左側銃樓與自設飲水設施水塔連結,水塔以蜈蚣腳作為建築裝飾,別具巧思。右外護龍屋頂作出太子樓式煙凸,形塑兩重簷的通風採光處理,甚為特別,為彰化地區具地方特色之傳統民宅。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